连接海内外,一同展望艺术市场的未来

绝对力量·海外艺术家专场

随着国内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发展,艺术土壤越来越肥沃,一批批年轻的海外艺术家陆续踏上归途,回国继续探索创作。经过中西文化的浸润,他们拥有开放的视角与崭新的视觉经验,不堕于对世界的虚拟想象,而积极考察真实生活。他们积累经验并突破经验,面对当今人类世界难题的拷问,他们已经拿好画笔,准备作答。

在亲身实践下,他们对于中外文化冲突有着更深的感触。他们以作品为媒介,在故乡传播海外见闻,在世界各地讲述中国故事。他们想说,敢说,并且一直在用画笔言说。他们胸怀古今中外,并愿意成为新时代文化交流的使者,包容又冷静,年轻且勇敢,这就是他们的“绝对力量”。

绝对力量·海外艺术家专场

图源:朱曼. Dreamer Magazine:Crossing

“绝对力量”拍卖专场从11月20日开拍,11月24日晚10:00陆续截拍。专场中优选了25件佳作,艺术家大多拥有海外留学经历。借此机会,Artand对这些有着别样经验的艺术家们发问,围绕“国内外艺术环境差别”“互联网对艺术品交易的作用”等话题,艺术家们从自己的海内外见闻出发,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下文中,让我们聚焦这些不同的声音,并一同展望艺术市场的未来。



Q&A


壹.

根据您的亲身体验,您认为国内外艺术环境或艺术教育有哪些区别?


韦艺(留学:日本京都):

在日留学期间,我更多感受到导师会非常尊重“我想研究的内容”,在辅导方面也更多是在我的想法基础之上给出建议,主导性更多的是自己的思考。所以会让我有更多空间去钻研自己的内心想法,更多面对画作的独立时间。当然国内也很尊重个人的想法,但是可能偏向性上会有区别。


赵樱乔(留学:英国伦敦):

主要是老师的区别更大。国外老师更注重拓宽视野和多方面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我。


黄黎(留学:美国纽约):

国外的艺术环境相对独立成熟具有自主性,国内的艺术环境相对和谐共处具有民主性。


葛全(留学:意大利都灵):

国外更注重艺术思维,艺术理论,哲学美学课很重要,艺术语言风格的探索。国内注重写生,临摹,绘画技法的研究。


宰鹏飞(留学:挪威奥斯陆):

挪威是一个很注重艺术的国家,这从他们最大面值的纸币,1000克朗,上面印的是爱德华·蒙克的头像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无论是民众的消费还是基金的支持,使得画廊、空间也更容易生存。艺术家也可以通过申请专门的工作室、公共的项目等方式来减轻生活的压力。教学上他们更注重探索的过程,鼓励做学科外的尝试,不太在意最后的结果。


朱丹(留学:澳洲堪培拉&法国巴黎):

国内学院还有“传统”技法的影子,对学生有一定要求。国外比较注重观念和形式,技法相对来说不是“必须”的。国外画廊艺术馆等艺术行业上下游比较完整,能够看的内容丰富一些。


严基准(韩国国籍):

我没在中国上过学,但是我经常去央美,我很喜欢央美的气氛。韩国的学校,年轻的艺术家们更喜欢组成团体,因为团体可以申请到更多的机会。


马锐(留学:丹麦哥本哈根):

丹麦的艺术教育模式更为倾向于艺术的原理性学习,很少进行技术类学习。学生创作方向不定,多为自主性学习。中国艺术教育更倾向于对技术掌握,创作过程会有所设定。丹麦的艺术环境较国内艺术环境创作边界会更倾向个人化,国民人均对艺术家与艺术品的接触会更早一些。


崔闻书(留学:意大利布雷西亚):

我本科开始就出国学习艺术了,可能是在国内只接受过考前教学,所以我可能不太知道大学里面的具体差异,但是我个人觉得国外对艺术类的普及以及接受度是很高的,我的房东大哥是个公交车司机,他经常会买艺术品挂在家里,一个走廊已经挂满了油画,各种风格都有,我看得出他是真的喜欢那些作品,还经常会得意的敲开我房门让我出来看看他新买的作品,让我说点意见。

在国外留学期间我也是把大量时间花在看展上面,没有时间去别的城市就在我所在的这个城市看,每次有新的展览市中心铺天盖地全都是宣传海报,想不知道都很难。

让我最意外的可能是他们每个人对艺术都有自己的理解,不会觉得陌生,我说我在画画在拍摄,一起喝咖啡的大爷,蔬菜店老板,我隔壁的医学生…他们都能聊上几句。认真听我说我的创作理念,能感受到他们的真诚。这种普及程度在国内可能是目前还没有达到的。因为在国内,很多时候甚至我自己身边的人都不知道我在搞些什么。


栾佳齐(留学:丹麦哥本哈根):

国内学院派的教育更注重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国外的艺术教育更加自由个性化。


杨婉(留学:美国波士顿&旧金山):

美国的艺术教育侧重个人的思维,顺着个体的差异培养辩证性思维方式,艺术只是媒介。中国的绘画教育侧重于技术与修为,在磨练绘画技巧中打磨做人的品德。


杨冰桦(留学:意大利罗马):

从艺术教育来说以本人学校为例,与国内院校不同的是学校不会特别要求学生的基本功,更注重学生的想象力。


吴天昌(留学:意大利):

国外的艺术教育持有开放式的,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教授不局限你的主题与媒介,大家对艺术包容度较高。


吴天(留学:德国汉堡):

我觉得这个因教授而异,我的教授是德表艺术家Sigmar Polke的学生,他继承了Sigmar在在绘画材料上的探索,比如抛弃传统原料转而使用砷,烟雾,流星尘、铀射线等,使其产生化学反应。继承了現代主義強調的独创现代主义强调的独创性与作者性的概念,继而我们会有很多技术性的workshop,与此同时教授给我们充分的自由去创作。每周教授会邀请全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跟我们对话沟通,介绍自己的作品展示工作室。如有大型展览如卡塞尔文献,威尼斯双年展等。教授会带队去参观,学校报销费用,并且德国的大学基本都是免费的,所以这会减轻很多经济负担。教授每学期会将为我们申请很多跨国项目,比如这学期我们很去波兰为一个专门关押同性恋的集中营做一个展览,在此我也充分感受到德国艺术承担者历史、社会责任。教授住在柏林每当有展览机会他也会分享邀请他的学生甚至是已毕业很久的学生参加,很好的做到了学生与市场的桥梁。


孙晓光(留学:英国伦敦):

客观地讲,国外的艺术批评是不参加任何人情世故的,都是当面给予批评,作品中的任何问题都是直接说出来的。这一点一开始不适应,但非常有效!


杨放(留学:意大利威尼斯):

国内美院普遍对美术技巧更为系统,国外美院普遍对形式突破更为侧重。


邵维(留学:英国伦敦):

我觉得是和艺术相关的行业的界限更模糊更开放吧,这样让我个人更自由的去尝试各种可能。比如设计和艺术、写作和艺术、或者是艺术内的各个方向之间。


朱曼(留学:美国萨凡纳&纽约):

不绝对。从整体艺术环境看,国外的各种艺术展览和艺术活动基数更大,题材涉猎广泛。但是国内这几年从各种平台上了解到的情况也是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去关注当代艺术。从艺术教育角度看,国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理念与想法,国内可能需要重视基础的前提下再讨论表达。


刘溪子(留学:美国圣路易斯&洛杉矶):

国内教育更注重技术的培养,国外的学习更注重观念和自身作品与艺术史的关系。


唐德清(留学:俄罗斯圣彼得堡):

俄罗斯艺术教育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严谨遵循古法。比起国内的艺术高校确实能学到很多专业知识。


周逸乔(留学:日本京都):

我从国内大学开始学的都是大漆工艺专业。我出国的时候国内做漆画的比较多 ,漆立体比较少,很幸运在大学的时候参加过两次东艺大漆艺老师的工作坊(内容是使用金银粉的莳绘工艺),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感受到日本老师对工艺的崇敬与认真,我想实地体验一下那几年很流行的“匠人精神”,“禅意”。虽然我随后进入了艺术大学,做的作品也是现代漆艺作品,但我也找机会去真正的髹漆匠人(日本称職人)处研修,后来也在禅宗寺院举办了个展。

有些时候我们简单地把利用“传统工艺”做出的作品称之为“工艺品”,使之与观者产生年代的隔阂。在我看来日本更擅长从传统文化中精确地抓取适合现代艺术的因子,艺术大环境也对传统工艺认知度/接受度更高,所以工艺更能不受约束地在现代环境中野蛮生长。


吴泽坚(留学:意大利马萨):

就我个人的学习经历,我认为国内的美术教育会更偏重基础和技术方面,而国外可能更注重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两种方式都有不同的优点,中国的学生往往在造型方面更加有优势,而国外学生在创作表达上相对不受束缚。

艺术环境相对国内会稍微更开放一些。可能因为教育方式和文化上的不同,大众会更愿意尝试了解艺术,走进美术馆。不过这两年感觉国内艺术相对之前有更高的关注度,比如一些“网红展”,不谈展览的质量如何,但至少还是让很多年轻人开始接触艺术。


冯保力(留学:意大利萨萨里):

感觉意大利的艺术氛围大多集中于古典艺术和当代艺术两极,国内主要集中于现当代艺术。


黄雷蕾(留学:英国爱丁堡):

我只能谈谈自己生活过的国家。在英国,普通人的艺术意识比国内更强,看艺术、谈艺术、买艺术品是更为日常的行为,也因此滋养了更好的艺术生态。




贰.

您目前是继续留在海外还是已回国发展?

如果选择了回国,您的回国时间是?是什么促使您回国发展?

如果您目前仍在国外,您是否会考虑回国发展?


韦艺:现居日本京都,暂时还未考虑回国。三五年后会考虑回国发展。


赵樱乔:已回国。出去上学的时候是准备毕业回国的,没多想就回来了。


黄黎:因为疫情这件事情,我就回国了。


葛全:选择回国。2018年回国,主要原因是家庭生活上的:女儿出生,父亲在国内,母亲去世。


宰鹏飞:2019年回国。那时候觉得挪威的生活太无聊了,没什么事件发生,更想念国内,购买材料很方便、很便宜。


朱丹:已回国十多年。国内虽然没用国外这么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有丰富深邃的中国文化,在文化自信的现在,国家自己的“潮流文化“已经崛起,中国声音将颠覆世界。回国是希望和家人在一起,并想和日渐强大的祖国一起成长,同时追自己的“艺术梦”。


马锐:2022回国发展,因为想与家人更近。


崔闻书:我在2021年初,因为各种原因回国了,目前在北京。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我觉得国内艺术普及的边界线是不断扩张的,而且是肉眼可见的迅速扩张,人们在不断地接受艺术。这是我非常开心可以看到的。


栾佳齐:我目前在国内发展。2010年回国,因为个人比较喜欢国内的艺术环境,在学院里一边教书一边搞创作的状态比较适合我。


杨婉:我目前在国内,在去年夏天的时候回到北京。回国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在国内。


杨冰桦:本人在2019年毕业之后就选择了回国发展,思乡心切是其中一个原因,在学校呆太久迫切需要更换环境与土壤也是一个原因,想更多了解国内的艺术形式与艺术氛围。


吴天昌:我在2022年6月底回国了。2021年7月毕业,在这一年时间里,我不断地在寻找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艺术家需要逃离舒适圈,国内高速发展的快节奏生活需要体验与融合。


吴天:我目前还在德国,目前想在这里留下。


孙晓光:我是在2014年底回国的,当时毕业展刚刚获得英国皇家版画协会的认证,但艺术创作还刚刚起步。还是希望先有稳定的工作来滋养艺术的创作,同时国内的艺术市场又非常的好,就选择回国了。


杨放:我在2019年回国,因当时武汉爆发疫情,就留在了国内。这两年很习惯国内的生活节奏和艺术氛围,之后也想在上海定居下来。


邵维:我在2016年回国,一直生活和工作在上海。


朱曼:我目前还在美国纽约从事艺术创作,可能近两年都将在这边发展。但是之后也会考虑回国。


刘溪子:我已经回国,在北京,2020年回来的,家庭原因。


唐德清:我在今年7月份已经回国,准备在国内入职高校。


周逸乔:目前我仍在日本京都,希望再多花一些时间接触当地艺术市场。


吴泽坚:目前我已经回国,去年因为疫情提前回国后在网络上完成毕业答辩。回国的原因有很多,家人朋友、食物、文化差异、疫情……


冯保力:我是在2015年回的国,主要考虑以后还是想在国内定居,也有自己是独生子女的原因。


黄雷蕾: 我在2015年底回国,回来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文化和创作底层都更接近中国。当然现在无法判断这个决定是否局限了自己的创作,不过当时确实觉得中国的现实与历史给了我无限灵感。



叁.

您使用Artand有多久了?从哪年开始使用的?


韦艺:使用Artand大概4年左右,从2018年开始使用。

赵樱乔:从2017年开始使用。

黄黎:2021年开始,使用Artand有一年了。

葛全:使用Artand有8年,2014年开始。

宰鹏飞:2016开始使用。

朱丹:我是2016年入驻的。

严基准:我从去年开始使用。Artand很有意思,有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也有艺术爱好者的作品,大家一起在这个平台展示。

马锐:2016年接触,从2018年正式开始使用Artand。

崔闻书:显示是2019年注册的,但是我总觉得在此之前我就已经注册了,哈哈。

栾佳齐:应该是2016年,当时应该是参加了第一届艺术家评选,还得了一个雕塑的金奖,也给我了很大的信心。目前注册了Artand有6年了。

杨婉:从2014年开始使用。

杨冰桦:3年。2020年注册了Artand,真正开始使用是从2021年。

吴天昌:从2020年5月开始,至今已有900多天了。

吴天:使用Artand四年了。

孙晓光:2018年6月开始使用Artand,已经1600多天了。

杨放:Artand刚做app我就注意到了,后来出国,一直到今年疫情上海封城才重新下载回来。

邵维:我注册Artand很早,好像是2016年。但是是今年才重新开始经营自己可售卖的作品。

朱曼:我大概是从2021年入驻Artand的。

刘溪子:2014年就注册了Artand,2017年开始正式使用。

唐德清:2018年入住Artand,来Artand3年200天了。

周逸乔:从2021年8月开始。

吴泽坚:2015年开始注册账号。

冯保力:2015年就注册了Artand,开始上传作品是在2018年左右。

黄雷蕾:8年啦,从主页上看,2014年就注册了,现在依旧还记得当时强总在社交平台上给我发私信邀请注册的情景,一眨眼已经是个大平台了,为你们开心!



肆.

目前您在Artand的藏家构成是怎样的,他们大都来自哪些城市?

互联网是否能够真正打破艺术品观赏以及购买的地域边界?


韦艺:藏家构成中,个人占70%,商家占30%,上海北京比较多。互联网比较实际展览购买模式更有优势,我认为能够打破购买的地域边界。


赵樱乔:我没有特别关注过藏家来自哪里,目前都是国内大陆。我不属于拥有很多职业藏家的用户,无法回答互联网对艺术品的拓宽边界作用的问题。只是感觉互联网在现在是必行的,各个与销售相关的行业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工作呀😄。


黄黎:我的藏家来自中国一线城市较多,互联网是可以让更多人接触到丰富多彩的艺术品。


葛全:我的藏家大部分来自北京,上海,深圳,昆明,厦门,重庆,成都,南京,无锡,苏州,合肥,杭州,广州,乌鲁木齐,济南,佛山。 互联网做到了打破地域边界,我在南京,基本大部分藏家都不是本地,甚至都不在江苏。


宰鹏飞:目前平台中,我的藏家没有太集中,北京多一点。平台确实使购买作品更方便了,但实体的观赏是无法取代的。


朱丹:北上广深,全国各地的都有。互联网链接了好多好多爱艺术的可爱的人们。


严基准:有天津的藏家买了我的作品。


马锐:藏家构成比较多样,上海、四川、辽宁、河北比较多。我认为互联网可以打破地域边界。


崔闻书:北京。好巧,基本上我的藏家都在北京。互联网当然可以做到这些,国内很多城市可能不会有很多机会去看一些艺术类展览,我回国之后看到的情况也是这样,大型展览总是在几个主要城市,那不代表其他城市的人不喜欢艺术或者说不想收藏艺术品,国内对艺术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我在做自己作品的同时也会收藏一些喜欢我作品寄回辽宁,我妈妈都可喜欢了。互联网打破了这个地域的边界线,也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艺术家的作品,接触到这个领域。让更多人可以看到艺术家的创作理念,看到创作过程,之后真的理解艺术,喜欢艺术,或收藏到自己喜欢的作品。这个世界不会再有梵高了,因为只要我们去做,就会有各种途径让喜欢自己的人看见。


栾佳齐:北京上海的藏家多一些吧,互联网正在打破艺术品观赏和购买的地域边界。


杨婉:我的藏家分布在各个城市、各个领域。互联网不仅打破观赏和购买的领域,也更有效率得提高了我与世界沟通的机会,让我在同等的时间里却可以和更多的藏家去交流。通过他们,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广更深的认知。


杨冰桦:我的藏家大都来自北京、广东、大连等城市。在现在的疫情背景下,艺术品的观赏与销售购买确实离不开互联网这个媒介,它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也给很多艺术家提供了土壤。但本人认为艺术品观赏原作的必要性是互联网无法替代的,线下的氛围,原作的感受,都更需要亲眼去交流。


吴天昌:上海,北京。互联网能否真正打破地域边界不敢判定,由于环境的改变大家对线上观察艺术品与购买的态度包容了许多。


吴天:北上广深。Artand做到了打破地域边,只是由于疫情影响,今年我的作品运输遇到了一点困难。


孙晓光:目前我的藏家在国内外的都有,我认为现在艺术观赏和购买的屏障正在快速的消融。艺术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人关注和认可,Artand 给予了自由艺术家最大的帮助,让艺术创作者专注于自己作品的艺术性。只要作品够好就会有更大的机会展示,衷心的祝愿Artand 越来越好!


杨放:在Artand上,我的藏家以北上广深为主,我认为互联网是未来展览方向的一个趋势,他可以快速传播,并且在出行不便的当下,它起到了一个非常便捷观赏和交流的作用。


邵维:暂时我的藏家还比较少。我觉得互联网是很好、很高效的让大更多人看到作品的途径。


朱曼:我目前的藏家南北都有,包括江浙沪一带,南部的广州,东北地区等。就我个人经验而言,互联网肯定是起到了良好的纽带作用,帮助视觉艺术家宣传作品,地域也不再受限制。即使我人在美国,也能与国内藏家接洽。在此非常感谢Artand平台提供的支持,也感谢平台严格把控艺术家的质量,营造了良好的艺术环境。当然,如果有机会我肯定更希望观众能亲临我的展览现场。


刘溪子:我的藏家遍布中国各地,一线城市居多。是的,互联网能带来的观众体量以及曝光量是任何线下途径无法达到的;想要购买艺术品的人也可以用一种很便捷的方式来进行选购。


唐德清:我的藏家大部分来自上海、北京、广州、山西。互联网的确有希望打破购买地域边界,但是艺术品观赏的现场视觉效果单靠手机屏幕还是能难实现的。


周逸乔:我的藏家来自各个地区,也有日本周围的朋友特意上Artand收藏。国内大多在北京、上海、山东。在Artand上,除了疫情时候受了一些快递的影响,其他时间都非常畅通,更重要的是很多藏家很关心我在外面的生活,以及与国内的区别等等,这种朋友式的对谈常常让我感到暖心~


吴泽坚:在Artand上,我出售的作品大多都发往北京、上海。互联网毫无疑问能打破艺术品购买的地域边界,但在观赏上,我觉得很难跟一张电子图像建立连接,或者得到足够的信息。


冯保力:我的藏家大多在南方的大城市如深圳、杭州等。我感觉互联网正在打破艺术品观赏以及购买的地域边界,特别是疫情以来,线上展览、拍卖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疫情导致的行业不振。可以设想以后AR技术的成熟会更进一步提高互联网在艺术领域的不可或缺性。


黄雷蕾:我的藏家以大城市的为主,基本都是省会城市。互联网给了艺术家新的生存空间。



您对以上问题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中讨论,一起展望艺术市场的未来。

如您对以上艺术家感兴趣,欢迎在Artand站内关注,便于第一时间接收新作品信息。同时,Artand欢迎更多艺术家加入,期待您推荐身边优秀的艺术家,或者毛遂自荐,Artand的大门永远为您敞开。


请在ArtandAPP或小程序关注“绝对力量”——海外艺术家拍卖专场

11月24日晚10:00 陆续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