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方舒

循着光,从过去驶向未来

姜方舒

《那些飘荡在周围的牵挂》 150×130cm


   人的记忆终是带着一种温度,即使在时光飞逝中也能保持斑斓的色彩。在旧物和意念消散前一再地回到过去,一再地执笔遐思,以期网住那些美好的瞬间,留下心中的那一份执念。情感的曲线纷繁缠绕,画面的色彩隐幽神秘,绘画已然成为姜方舒了解生活的一把钥匙,借着自身的能量走向一个新的境界,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转化里感知宇宙的宏大与生命的崇高。


姜方舒

《应许之地》50×130cm


   一直以来,创作的特殊性让画家在不断求索的过程中也体味着别样的意趣,那种来源于精神层面的好奇与满足让每一抹色彩、每一个线条都充满着活力与韵律。没有什么可以真的将你禁锢,只要在静默、专注而简纯的创作中,就可以感受到那鲜活的心跳。前路虽有阻,但仿如探秘般的奇幻之旅让他慢慢蓄积力量,默默提升水准,将内心的感悟与体察融进一幅幅的画作中,折射出迷人的光芒。进入绘画,进入自身深处,是心怀美好的人将暗夜繁星点亮。点亮,那是一道信仰的口令,一个惊心动魄的动词。




马蒂尼:您创作的两个主要方向,一个是关于过去,一个是关于未来,在过去与未来的描绘中您收获了什么?   

姜方舒

《时空的算筹》30cm×30cm


姜方舒: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也是我创作的主题。从人的感知角度来讲,我们都会感觉到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于过去而言,回忆包含着美好和痛苦,我对过去持有反思的态度,看看它能否对我们的现在起到一些警示或者借鉴的作用。


姜方舒

《时间的轴线》30cm×30cm

 人在不自觉地回望过去时,会在潜意识的主导下对记忆进行筛选、改造和粉饰。那些具有幸福感的,可以产生强烈刺激的记忆被放大了;而那些不愿回味的,刺激不够的记忆则被弱化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个人,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没有那么纯粹,没有那么理性,但它仍然很重要,它是斑斓的记忆。


姜方舒

《轮回的启示》30cm×30cm


   未来会怎样,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冥冥之中历史的演进似乎存在一种巨大的惯性,未来可能就是过去的某种轮回,又或者“未来只是帮我们讲那些过去的故事”。所以关于未来的想象更多的是基于你之前对过去的一种观察与总结,然后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去做一种推断。


姜方舒

《紧握此刻》70cm×50cm


   总的来说,过去就是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处理当下的事情;而未来是对现在的一种指引,理想的未来关乎踏踏实实的努力,两者最终的一个指向就是现在,力求做到——“紧握此刻”。




马蒂尼:您的作品中有晶体、光环、金属质感的道具等泛着光感的物象,这些是否是您内心深处的一束微光,一种信仰的象征?


姜方舒

《太湖石》30cm×30cm


姜方舒:科技是我们认识未来最好的一个工具,表现科技从平面的角度来讲就是运用质感,这样最为直观。我作品中的那些晶体、光环等代表的其实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一种能量,这种能量不足以改变世界,也无法左右旁人,但是却可以使自身更加完善,相信自身的能量就能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


姜方舒

《初始基因》30cm×30cm


   人事纷繁,有时候我们的确需要一种执念来支撑自己,画家这个行业尤其如此。因为画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独自行走、独自探索,如果总是摇摆不定,那就会泯然众人矣。要想走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可能还就需要那么一些偏执,一份笃定。


姜方舒

《接触》30cm×30cm 


   对于各个领域的创作者而言,时常会有行进在密林与大漠中的迷茫之感,你不知前路如何,也无法判断将来会发生些什么,这个时候信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借着信念一步步地走下去,是选择,也是考验。


姜方舒

《轮回》26cm×26cm


   我没有成为大师的奢求,只是希望自己创作的这些作品能够在你我之间产生链接,给不管哪个领域、哪个行业的人带去一种激励,一种精神上的鼓舞,坚信自己的能量并且勇敢地支撑下去。




马蒂尼:“记忆”是丰繁复杂的,也是连接创作的一条脉络,您为什么喜欢用灰色调着意表现那些繁华背后的荒凉与孤寂?


姜方舒

《填苍穹》30×30cm


姜方舒:灰色调确实是我很长一个阶段里经常使用的色调,因为对过去一个很重要的表现载体就是废墟,灰色调可以帮我达成一种心里想要的画面效果。


姜方舒

《白幕》26x26cm


   废墟本身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比如说我读高中时的学校,那是一个交织着同学情谊、老师关系以及许多美好瞬间的地方,但是有一天这个曾经熟悉的地方沦为废墟,不复存在,所有关于青春的记忆碎落成片。只有跟这个地方产生过链接的人才能感受到那种失落与惆怅,现实与记忆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废墟与斑斓将这种反差继续推进。


姜方舒

《蓝色骨头》26x26cm


   因此,废墟成为我表现过去的一个起点,对我亦有很大的触动。没有念想,没有实物的空间,没有构建记忆的东西,被废墟掩盖的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去想象、去填充。在时间的流逝中,记忆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偏差,我需要借助作品来梳理过去,珍藏那些可能模糊的美好。


姜方舒

《纠缠》26cm×26cm




马蒂尼:在您的许多作品中有类似科幻的意蕴,关于未来题材的创作您还打算做出怎样的尝试?


姜方舒

《独处时光》26x26cm


姜方舒:我是一个科幻迷,刘慈欣是我很欣赏的一位科幻作家,他提出的某些价值上的东西都是站在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上去诠释的,我喜欢宇宙的这种宏大与未知。


姜方舒

《海的呓语》26x26cm


   关于未来题材的创作我正在进行一些新的转换,之前的那种银灰色调受宇宙飞船和太空衣的影响所至,接下来在色彩的处理上我希望更加鲜艳一些,多元一些。银灰色调的作品不免会让观者产生冰冷的感觉,生出距离感,希望以后作品中科幻的东西在我笔下也能够温暖起来。


姜方舒

《粉冰川》26x26cm


   其次,造型方面我可能趋于稚拙,让它看起来更加亲近。未来的走向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它更将会是一个人性化的发展,我需要把这种人性化的体贴温暖加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向着这个方向继续探索。


姜方舒

《温柔乡》30x30cm

   其实,作品的背后是个人的一种精神属性,如果想要传达这种价值就需要扩大其影响力。高冷的作品难免曲高和寡,我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够与大家产生共鸣,毕竟,所有的创造者都渴望得到认同,获得赞许,期待传播。




马蒂尼:“隐匿者”的存在状态,是否更有利于您的思考与创作?如何处理创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激烈情绪?


姜方舒

《隐匿者》80x60cm


姜方舒:我有社交恐惧症,隐匿者是我个人状态的一个缩影。当我面对面地与人交流时会感觉不自然,有个壳横亘其中,久而久之就不愿意扎堆了,更倾向于独处。


姜方舒

《壳》26cm×26cm


   这样的一种状态可以让我保持独立思考,更客观地对待现实与创作。在艺术的圈层里你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这些年来艺术形态以及艺术流派的发展与变化,不被他们过多地干扰,在创作方向上始终保有一定的独立性。


姜方舒

《45°角》26x26cm


   但人终究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与人之间会发生关系,人们渴望交流与碰撞,所以,我希望打破隐匿者的保护壳,与更多的人产生链接,彼此交流探讨。


姜方舒

《相依》26x26cm


   创作道路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方向问题。画家应该明白自己的作品要理清一个大的框架——即就是你想说什么?怎么去说?说给谁听?在这个过程中,情绪是复杂而焦灼的,不断地试错会带来一种挫败感,与此同时也在为创作遴选正确的方向。彷徨会有,焦虑会有,踌躇之中也在期待着他人的分享与回馈。

姜方舒

《逍遥》26cm×18cm


   但不管怎样,我觉得这种状态是幸福的。纵有挫折,也没有放弃思考;随波大流,也未曾将我同化。面对创作,我始终是一个信号的发出者和检测者,清醒地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品质。




马蒂尼:画小稿是否是您的一种习惯,它们和完整的作品之间存在一种怎样的联系?


姜方舒

《石为开》30cm×30cm

姜方舒

《生花》26cm×26cm

姜方舒:小稿就是灵感的火花。在疫情期间,我把从新闻上看到的一些东西通过这种方式记录下来,有点类似日记的功能。在这前后小稿都是灵感的中转站,脑海中突然蹦出来的关于创作的想法用比较便捷的工具快速地表现出来,为以后的作品转化积累素材。


姜方舒

《坐》26x26cm

姜方舒

《疫情日记》

   在小稿的记录过程中我也有过一段非理性的时期,为了弥补耽误的画画进程,我对自己下了狠手,规定自己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量的积累,以期由量化来带动作品的迭代,使创作更成熟,更具有思想性。


姜方舒

《绕心柔》30×30cm

姜方舒

《缠绵》26cm×26cm

   经过这个阶段的训练,我获得了一定的收获,小稿也终于走向了随意性的状态。现在的我只在特别有激情或者有想法时才去记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数量,所以目前从小稿到作品的转化率较之以前有所提高,也更加趋于成熟。






马蒂尼:请谈谈您内心恒定的那些部分,对创作者而言这也是最有魅力的部分,因为绘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画家自身精神世界的一种再现。

姜方舒

《回忆总在夜里肆意生长》50cm×130cm


   姜方舒:我是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基于这种底色我认为自己内心恒定的部分就是要看清现实的真相,当这些真相呈现的时候学着接受它,甚至热爱它。繁杂事情也罢,社会现象也好,我都能感同身受,并以一种坦然的姿态面对生活,面对创作。

姜方舒

《看见》50cm×130cm


   艺术家和科学家有其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发现问题,并且解决的问题的人。我欣赏“向死而生”的观点,其中透着勇敢与豁达。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当结局已然揭晓,我们没有选择消沉,而是积极地迎向未来,面对每一个具体的问题去消化它、解决它、接受它。

姜方舒

《在四维的废墟里永生》50cm×130cm


   绘画关乎材料、技法、有其自身的精神属性。不管遭遇了什么,创作者最终回归的还是内心某种情感的依托,或者某种精神的支撑。




姜方舒

《冰与火之歌》60×80cm


   对自身深刻的反省,对生活清醒的认识,让姜方舒的绘画理性而富有哲思。画面中的废墟、枯树、晶体、光环……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共同搭建了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神秘的灰度带来强烈的反差,科幻的融合激发着我们对未来的想象与思考。他是记忆的吟唱者,也是生活的斗士,在探索绘画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敏锐与节奏。


姜方舒

《沉醉在寒夜里》60cm×80cm


   艺术可以抚慰人心,每一个在世上的人都是孤独和寒冷的。那些情感中曲折深微的部分被画家用色彩和形象勾画出来,与观者产生了一种链接,一种共鸣。绘画是精神的延展,一旦你相信自身的能量,就能打破桎梏,寻到方向,让所有的坚持在微光中都能泛出温暖与希冀。


                                                                                               墨灵书于马蒂尼美术馆

                                                                                                         2021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