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踪"的出口

关于代英伦作品

当西方基督的教士们正捯饬着远古的精神祭坛时,中国画的画家这时还不是真正意义的画家,此刻的画家即诗人,绘画和写字作诗是分不开的。"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柔情。万历年间,利玛窦第一次将西方绘画带到中国,至此,世纪的面貌发生了改变。

但这不是宣称中国画即将隐没。反而,那些经历了朝代、文明、宗教筛洗后的中国文化越发显现出独有的智慧。

于是,在翠鸟、鱼虫、山岚、冥思和泛舟之中,中国画在自我中蜿蜒发展,并完成了成千成万的作品。不仅如此,克己复礼的中国人在吐故纳新中使得西方绘画在这片土壤生根发芽。

直至今日,甚至可以说在艺术上,中国人无需"被教育"。

圣贤在踱步中思考,先辈们在迷思中自我唤醒。

当看到代英伦《人群》系列作品时,作为一个多年沉浸当代艺术迷踪的"爱丽丝"好像突然找到另一个"出口",于是内心OS是:这个人好会~。

代英伦的作品呈现给大家的不是中国画技法的绝妙,也不是西方绘画所谓的"学院技巧"。

他带领我们进入到一种"次元"式的多维度空间,以一种"回炉再造"的艺术语言打开国画之门。

那些生涩的变得近了,那些故事更有"故事性"了,那些传承找到了一个隧道。

并且代英伦作品中近似"浮世"的绘画语境和寓言性恰到好处给到我们更多的圆融感。

浮世如果若梦,那梦里想必也是昨日即将要消失的清醒。

不禁想再啰嗦一句,中国画以自己顽固的艺术语言不断在超越自身中前进,似乎找到摆脱"只延续"怪圈的出口,创新性不再是门外之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