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谈论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就离不开对艺术史知识的通识性认识 —— 于 德

      探讨绘画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开启属于自己的原创性时代。

      谈论绘画的风格问题以及原创性问题,那一定要聊一下中外美术史的通识性教育问题,我们经常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个画是不是大师级别的绘画?古典绘画应该如何学?现代艺术如何如何;后现代艺术和现代艺术是不是同一回事?当代艺术应该如何欣赏?当代艺术是艺术吗?为何看不懂啊?等等……)

想要谈论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就离不开对艺术史知识的通识性认识 —— 于 德

于德——油画作品《因无所住,而生其心》——90cmX60cm——2021

       时此刻屏幕前的你认为不就是画个画嘛,干嘛非要搞的那么复杂啊!那好我回答你为何非要这么整。

一、当你决定画一张画的时候,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寻求绘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了(这是你的潜意识告诉你的),否则你干嘛非要去画它呢?拿起手机拍不就OK了?

想要谈论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就离不开对艺术史知识的通识性认识 —— 于 德  

  初次接触绘画以及判断一张绘画作品画的好与不好,通常情况都与空间意识形态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我们经常性所说的如何在二维的平面上呈现三维物象的问题。这个阶段只要你对写实绘画有一个合理的认识的话,想要画的心满意足问题不大。

二、在写实绘画这个阶段心态上很快就会产生一种不满足的感受。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是今天谈论的中心议题——风格和原创性的问题。风格的形成事实上是很容易理解的(通常就是指一个人在绘画过程中所形成的方法论和经验论的结果)。

 想要谈论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就离不开对艺术史知识的通识性认识 —— 于 德

人类的瞳孔在显微镜下面所呈现出来的震撼图像

     外化的结果呈现方法论,内化的结果呈现经验论。二者加在一起就行成了所谓的风格论,实际上风格也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结果也就是人这个本体。也就是说从事绘画的你(本体)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导致什么样的风格,这样一来就不存在风格这样的问题了。

 想要谈论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就离不开对艺术史知识的通识性认识 —— 于 德

于德——油画作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150cmX100cm——2021

三、所谓的“风格”实际上都属于表象层面的问题,尤其是生活在当下这个媒体泛化,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漩涡里,“风格”这个词显得更加的微不足道。

 想要谈论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就离不开对艺术史知识的通识性认识 —— 于 德

     有人说不对啊,你看艺术品拍卖场里面的天价作品(尤其是风格独特的作品)基本上都会独领风骚几百年!那好我告诉你,之所以出现天价作品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在起作用。否则哪来的天价?

四、想要谈论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就离不开对中外美术史知识通识性认知(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有那些)的问题。

想要谈论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就离不开对艺术史知识的通识性认识 —— 于 德   

  比如你喜欢梵高的作品,那你一定需要知道为何喜欢他的作品(一个人对待一件事情的态度从来就不是不需要理由的)。这就需要有足够量的艺术史论知识才能去合理的解读。否则就是在滥竽充数!

      梵高的重要性恰恰是预示着印象派艺术的大难临头,就如同哲学史上尼采的出现(上帝死了)基本上属于同一个道理。

 想要谈论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就离不开对艺术史知识的通识性认识 —— 于 德

     这就是他作品呈现天价的原因,当然也有很多学者认为梵高作品之所以呈现天价主要是因为市场无休止助推的结果,对美术史贡献不大,其作品更偏向于文学性。

 想要谈论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就离不开对艺术史知识的通识性认识 —— 于 德

     当然这是由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得出来的结论来盖棺定论的,本人认为没什么好争议的(因为他的作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分析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点无可争议)。

五、绘画的原创性问题不是由绘画的风格决定的,是由绘画创作者对中外美术史梳理的能力来决定的。

 想要谈论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就离不开对艺术史知识的通识性认识 —— 于 德

     漫长而黑暗的西方中世纪营育出了上帝中心论艺术(如当时的绘画、文学以及雕刻处处都在印证神学的至高无上,希腊艺术是这一时期最有力的证明)。

     西方文艺复兴的出现打破了固有的神话传说(宣扬以人为本的学术主张推出了赫赫有名的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想要谈论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就离不开对艺术史知识的通识性认识 —— 于 德

     由于艺术的科学化以及学科的精英化逐渐由作坊化转向学院化,这就是今天艺考生们前仆后继向往的学院艺术,实际上属于地道的保守性艺术,这时期代表人物有门采尔、维米儿、伦勃朗、大卫特、安格尔等等最具代表性。

想要谈论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就离不开对艺术史知识的通识性认识 —— 于 德 

从科学的角度去研究绘画的本体论问题(造型的客观化导致对人体解剖以及透视的精准化研究)。随着工业革命代替手工作坊的普及化迎来了印象派的光效美学,代表人物有马奈、莫奈、米勒、德加、修拉、西施莱等等。

 想要谈论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就离不开对艺术史知识的通识性认识 —— 于 德

      接下来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现代艺术的粉墨登场(现代主义的开拓者塞尚、梵高、高更等等,表现主义的马蒂斯,立体派的毕加索、勃拉克、莱热等人的艺术是二十世纪时代变革中最好的诠释)。

想要谈论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就离不开对艺术史知识的通识性认识 —— 于 德

      当时间来到二战前后整个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上的变革如同原子弹爆炸一样有去无回,各种流派络绎纷呈催生出后现代的花样年华(达达主义杜尚、抽象主义蒙德里安、超现实主义达利、表现主义弗里达、超写实主义克洛斯、波普主义沃霍尔、偶发艺术劳申伯格、新表现主义里希特等等)。

想要谈论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就离不开对艺术史知识的通识性认识 —— 于 德

     等时间到了20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全球的艺术主要以当代艺术为着眼点,再随着时代的剧烈变革迎来了史无前例的信息化时代,几乎所有人的生活都要受到信息碎片化的折磨——行为艺术约瑟夫·博伊斯、声音艺术约翰·凯奇、光效应艺术维克托·瓦萨雷里、大地艺术克里斯托、剧场艺术居易德波、自媒体艺术辛迪·欣尔曼、新媒体艺术马修·巴尼等等。

 想要谈论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就离不开对艺术史知识的通识性认识 —— 于 德

     当我说到这里的时候,我想热爱艺术的你是否还会固执地认为绘画的风格有其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呢?当你被信息化碎片层层包围住以后你是否还有自信诉说你对绘画原创性正在深深的挖掘当中呢?

 想要谈论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就离不开对艺术史知识的通识性认识 —— 于 德

     此时此刻再回到母题——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并开启属于自己的绘画原创性时代,我给出的答案是——亲,咱能不能醒醒?如果你真的喜欢绘画的话,那就请你打消掉所有作为一个绘画者想在我们当下的时代里成为新一代弄潮儿的念头,这不叫泼凉水,这叫理智。

想要谈论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就离不开对艺术史知识的通识性认识 —— 于 德日本已故前卫艺术家井上有一正在创作书法作品

     当然,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绘画,这件事情无论时代如何剧烈地变化,绘画的领域永远都会在那里安静地等待你的开发,但是想在这片领域里发现新大陆那一定是在做梦,好了我的回答到此为止!希望热爱绘画的你请保持住你的热情!

                        2021年7月24日发表于艺术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