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重叠的复数” ——向伟超的画作借灵感


/余史炎

“发你的画来,找点灵感”,这是不久前深夜发给伟超的微信信息。

初春,工作如大地的计划一样密集,偶尔静下来想找点写作的灵感。忙碌了日常工作事务的方格,就想自由地表达一下自己。然而,在蜂拥的工作口令下,大量的书写过后,我倍感自己文字的乏力。于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伟超,想起了他的画。我喜欢揣摩着并试图找到新的表达,一直想努力突破个人的语言极限,而他的画恰能提供某些可能。

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我相信向伟超借点灵感可能是一种最好的选择,这源于之前阅读他画作的体验。比如看他的作品《高度》,这幅画呈现出“绘画语言里的现在真实”,木偶人于立方体固定上舞蹈,破旧的书本沉默于这两者之下,立方体的隐喻与木偶的欢跃在画面上构建起了完整性的叙述,是有温度、有力量的表达,无限地接近真相的陈述。当然,这是于基画家的真诚表达,还有在技术与艺术的追求上,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做到了最恰当的平衡。

我与伟超偶尔在深夜对一个画面进行探讨,这更多的是作为观者或读者对艺术与生活的建立在友谊上的混合交流,以期在各自的创作中找到更多的启发。而现在,我又必须将他当成一个创作者,而我是一个观者或一个读者来说出自己的感受。上面谈及具象与抽象的平衡,在伟超的作品里总能让我的期待得到了回应。平日里,我最怕的是在各种宣传和活动之中,特别是各种艺术活动的社交的视听让自己简单地对一个人的作品或一件作品,那些诸如“不错”“很好”“雅”“哇”“是是是”的回应,是极容易损害一个人的判断力和创作力的。好的任务绘画作品,是面对我们多维的生活存在能够给出更有效的画面呈现,其中是否有与这种“多维的存在”匹配在艺术上的“重叠的复数”,而不是一个“口号”,一种“主义”那样转瞬即逝的应付,和工作性质这种“布置—落实—完成”模式下急功近利的主题的肤浅。

看伟超的作品《尘封的记忆》,便在这种“重叠的复数”上做了最大的努力。一把手枪被包扎着身体和枪口伤,在一张破旧的停战协议上静静躺出岁月、历史,仿佛有为了和平使命的过去,仿佛每一个个体的命运当下的真实,仿佛又是在无法言语中说尽了千万种言语的内心。

更有时空构建的是他的《诗歌》叙事。我有点怀疑伟超不单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诗歌”中画面沉静,既不会虚伪,又会是积极的?有设计的形式,又有对形式主义的思考,但是绝对是摆脱对参照的类比,而放到情感上的恣意——一个空间里,书本上的诗歌和休憩,站着并抱着布娃娃的妹妹有童真的木讷,有墙上行走的木偶,有地板上翻开来的书……在整个画面中,一切事物在画家经验里,通过想象力突破了现实视觉的限制,找到了最好的表达,而让诗意得到更丰富的扩充。

还有,伟超人物的《角落里》《文艺青年》《授勋》,等等。这些同样充满着“重叠的复数”之艺术力量。说句实话,一直看下去,会感觉超越了时间,会误以为真的遇见最好的经久不衰的艺术,不自觉地沉迷于伟超艺术旅程的形状。

我关注,期待着,像一个乡下“等路”的潮州孩童,等待着出差的大人,带来最礼物。这种礼物,或许就是伟超油画中的形象、色彩带来的技与艺的,具象与抽象的“平衡”,各种真实在艺术上重叠,产生更有力量的复数。

微信联系人:黄伟超。

信息:“再来,现在画什么?发来!”

向伟超的画借点灵感,可以更贴切地定义生活着的这个亲密的世界——这是他的作品带给我的真切体验。

2022.5.7

(余史炎,潮州文学院专业作家,潮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潮州市湘桥区作家协会主席,韩山师院诗歌创研中心副研究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