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之于雕刻之乡

--------再读王朝闻先生《雕塑雕塑》

雕塑之于雕刻之乡

                               --------再读王朝闻先生《雕塑雕塑》

初读王朝闻先生的著作《雕塑雕塑》是一九九七年,那时是靠每月50元的生活费买的一本大部头“奢侈品”了。乍一看书名似乎和写刘开渠先生的一本书《雕塑人生——刘开渠传》或有相近之处。买来细读,确是如坠五里雾中,浩瀚的知识如潮汐海啸一般扑面而来。王朝闻先生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的文字竟是如此有意思,同时艰深的理论又令我赞叹和无奈——彼时接触雕塑刚3年的我实在是读起来费力得很,有时候一句话竟然要找很多别的书来辅助解读。这本《雕塑雕塑》断断续续读了半年多,没看完一半就搁置起来了,后来没事的时候翻翻,一个小段一个小段地细嚼,仍是回味无穷。

直到2013年陈培一老师来曲阳谈起一本非常不错的雕塑类书籍时,在他未说书名之前就有或许是《雕塑雕塑》的预感,谜底揭破真的是王朝闻老先生写的《雕塑雕塑》。陈老师向我们很激动地推荐这本书,他说这本书早就有了,对于雕塑创作者很适用。《雕塑雕塑》系统地讲了中国审美与雕塑的结合,王朝闻先生智慧地用文字将雕塑美学阐释,洋洋洒洒地书写了四十五万字,并且字字珠玑,令人叹为观止。相隔十几年再次品读,又会是怎样的一种重逢呢?

王朝闻先生谈雕塑向来喜欢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譬喻的事物,或者将一句俗语与审美联系起来,说来亦庄亦谐,读来可亲可敬。王朝闻先生在《艺术美学丛书》的序里有一段“有心梳个乖乖头,只怪几根癞毛儿不争气”,带比喻性、象征性并且颇有幽默感,揭示了特定愿望和特定条件相对立的失意感,同时,这两句蕴含着条件论理论的俗语,对新时代雕塑创作和理论及雕塑美的认识活动,同样有它的积极意义。

王朝闻先生在这部3.3厘米厚的《雕塑雕塑》中,将论述观点共分了十四章,(或可戏称为“十四章经”)每部“经”里都渗透着沉甸甸的美学精华。第一章《耐看与乏味》,没有值得玩味的雕塑当然是乏味的,即使做的再精致。第二章《雕塑与非雕塑》,第三章《创造与反映》,第四章《意象与意蕴》,第五章《摹仿与虚构》,第六章《细节与整体》,第八章《形式美与形式》,第九章《基本形与美丑》,第十章《运动与矛盾》,第十一章《空间的虚与实》,第十二章《时间的真与幻》,第十三章《实境与神境》,第十四章《风格与人格》。从开头的耐看二字,一直上升到艺术高度和人格层面,阶阶升华,堪为经典。先生自己也陈述,此书在与之前的《论凤姐》、《审美谈》及《审美心态》三部专著相比较,是写作历时最久,校样改动最多,花费精力最大的,并且这部以讨论雕塑美丑为中心的专著,更直奔审美的主题,什么是美的雕塑,怎样欣赏和创作雕塑的美。

王朝闻先生在第一章里提到“有趣的矛盾,所以耐看”(P25),在书页上十几年前用圆珠笔标记的问号清晰可见,不知道当时对雕塑懵懂的我怎样对先生的言论迷惑不解而勾了个疑问。现在想来,这句话或许在表达一种“戏剧性”又不是“戏剧性”的非平铺直叙式的“有味道”的心灵碰撞而产生的审美心理吧?有句话讲“心里有什么,你才能看到什么”,立足当下的曲阳雕塑创作,原创型雕塑者如雨笋萌动,都迫不及待地想继“行活儿”后一试身手,此时,对自我的挖掘与整理及规划更迫切于对形式的创新。王先生这样说:“有关雕塑艺术的问题很多,我只企图从审美关系着眼,围绕着雕塑为什么耐看或不耐看的问题,对雕塑在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方面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和差别,雕塑的内容与形式、空间性与时间性的关系,雕塑出现的场所与观众的精神的关系,雕塑品的风格与雕塑家的人格的关系作些探讨。”对于曲阳当代青年雕塑者而言,先生指引的高度与方向非常适用。

先生在论述时经常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河北省曲阳县素有“雕刻之乡”美誉,近年来雕塑创新之风日盛,毕竟作品不仅仅是自娱自乐的“自己个儿”的审美过程,达到一种与观者的共鸣更是一种艺术的升华,因此作品之大众视觉、触觉、感受如何必然作为雕塑创作者思考的问题之一。对此先生这样描述:“非雕塑和雕塑同样体现着供欣赏的客体与欣赏主体之间的联系——主体的美丑判断和客体的审美价值的矛盾不可避免——观赏非雕塑和雕塑对艺术创造有推到和制动的两重作用——观赏者接收形象的影响也有被动中的主动性——观赏者接收客观形象的过程可能使有限的艺术境界具有无限性——审美主体在趣味方面的矛盾形成接触雕塑或非雕塑时有隔与不隔的差距——观赏者对非雕塑的审美活动可能创造掌握雕塑美的能力。”

雕塑大师甄彦苍先生在河北省雕塑艺术指导委员会成立之初即提出了当下曲阳雕塑要走创新之路的倡议,这五年来风雨兼程的雕塑者们渐渐成熟,从用手思考的雕刻工、泥塑匠逐渐“蜕变”成熟读中外美术史、遍阅前辈雕塑品的“有脑袋的人(甄彦苍先生语,即能思考的人)”。对于创作方向,法国雕塑家罗丹先生这样说道:“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这些话对当前流行的“自我表现”说之间,既有联系又大有差别。因为他所钦佩的艺术家,不是没有个性,只能依赖别人的眼光工作的低能儿。“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冒着危险去推倒一切既存的偏见,而表现他自己所想到的东西”。诗人普希金曾说“诗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真挚”,我国明代批评家李卓吾也说过“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王朝闻先生这样写道:“我不反对对雕塑的象征性、隐喻性和抽象性,但我不欣赏那些对实际生活并无真切感受,即没有自己想做的东西而硬挤感情的作风。”

王朝闻先生在第十四章的《风格与人格》里说道:“雕塑形象的独特性体现雕塑家的艺术个性,风格的质朴自然和矫揉造作是雕塑家艺术个性美丑的显示,因袭别人形成的艺术风格只能危害雕塑家健康的艺术个性和独特风格的形成。特定时代、民族和地域的观赏者的审美需要反作用于雕塑风格的变异,迁就观众的低级趣味和适应观众的审美需要是两种不可调和的原则,形成雕塑风格美丑变异的根本条件是雕塑家那变异着的人格特质。”

《雕塑雕塑》在十几年前读和现在读大相径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吾辈既已踏上行程,须有沉舟之志,读先贤经典,做好当代雕塑,奏出时代最强音!

                       河北曲阳雕塑研究所  王昭辉  2014年3月3日

15!n600.jpg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