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现代雕塑的简约

                                    简 

                                         试读现代雕塑的简约

大道至简!

    郑板桥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审美这一活动的产生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人类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其二是个人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从人类诞生之初,人们对审美这一活动就已经有了一些浅薄的意识。但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活动并不是像现在这样主要体现在艺术活动中,而是体现在生产劳动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产劳动是审美的母亲,最早的美与美感都孕育在生产劳动当中。
  诚然,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同样,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取向。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件事物的审美观点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审美观的时代性。

    在文化艺术繁荣的今天,简约和创新更凸显了它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纵览现代工艺美术、雕塑作品,传统手法极尽工巧,雕梁画栋,刻镂空钻,恨不能在一粒米上雕出清明上河图的两个版本。同时,与工巧相对,开始凸现追求神韵与内涵的另一种艺术形式——形式简约的雕塑,让惯看繁华的审美之目眼前一亮,如醍醐灌顶,悠然回味。

    大道至简意味着“少而精”,博大精深意味着“多而广”。大道至简与博大精深是一对矛盾体,或者说是一体的两面。大道至简与博大精深是可以转化的,大道至简往往要博采众长,与其他专业融会贯通。仅仅融会贯通又会造成新的“博大精深”,融贯中西、博采众长只是基础,还不是大道至简,大道至简必须再整合创新,跳出原来的框框,去粗取精,抓住要害和根本,挥动奥卡姆剃刀,剔除那些无效的、可有可无的、非本质的东西,融合成少而精的东西。所谓“为学日增,为道日减”就是这个道理。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王阳明说过:“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否则会导致“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的弊病。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而在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    

    古今中外已有很多的艺术家崇尚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内涵、意境。远古时期的雕塑已经注重删繁就简了,大汉朝同样让一种自信的简洁融进了石雕里。这样的简洁和质朴与繁复精致成了对比,两朵艺术之花如同牡丹与兰花,各呈艳姿。

那么中国普遍的审美观是怎样发展、形成的呢?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建立在很强的归纳性分析的基础之上。黑格尔在评价《周易》时说:“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抽象的范畴,是最纯粹的理智规定。”很显然“纯粹的抽象”正是大信息量的具体容纳,它抛弃了许多具体事物的形式外壳,而留其本质。我们祖先最早所认识的“象”,原本是“道”的物化形式。这个道,以依稀朦胧的物象为形式,可以说,自“象”诞生起就具有一种高度抽象,从哲学层面上是要高于对事物的模仿的。或许在漫长的文明史中,这种高起点的哲学和美学的抽象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才形成的。但是,从我们现在可以了解到的情况看,可以认为中国传统美学自从发端就占据了一个较高的哲学立场。不同的思想理论,导致了不同的好恶标准,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根据整个世界的地域来区分的话,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种观点;而根据时代变迁则可分为传统和现代。在16世纪和19世纪,西方社会分别产生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孕育出现代文明,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审美观。随着时代和国际形势的变迁,中西方文明的碰撞,最早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审美观”也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漫长的积累形成过程中,道家美学“真”、“味”等带有强烈民族心理的审美命题同时也在稳定地影响着传统建筑的形式,道家美学,对于纯粹的艺术发展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道家师法于天地,抽象于自然的美学观确实为艺术审美明确了方法。”取物观象” 的抽象方法需要对艺术表达方式反复推敲,这种对抽象的追寻,也是所有艺术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完美的民族工艺品都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

    朱铭初期的《太极系列》,是以单一的人物动作为造型,但到了1983年前后,已经逐步形成二人一组的对话型态。从《掰开太极》到后来备受推崇的《太极拱门》作品当中,朱铭的思维,正在逐步深化其对太极的体认与掌握。这次的展览的作品正是一批以简笔式的刀法,呈显了许多民间原本即已熟悉的题材,包括水牛、牧童、鸡、孔圣、武圣、鲁智深。他的作品曾获得国际艺坛的注目和轰动,而更重要的,是朱铭也很快地就将这些原模本受限于木头大小,无法作大规模表现的木雕型式,转换为以大块泡沫切割作成原型,再透过精湛的翻铜技术,形成巨大的景观雕刻。这种将雕刻作品和环境契合的思想,也是杨英风老师长期提倡的思想,朱铭巧妙且完美的加以呈现!

《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宇宙的起源,到生命的运行,朱铭成功的将这复杂而深奥的哲理,凝练成现代的具体的艺术语汇。随着朱铭作品传播到全世界,而作为太极思维的中国原乡,也将随着朱铭作品的展出,重新检视,震撼于那传统文化的深奥,与现代艺术形式的凝练。

    现代雕塑艺术一般指从罗丹之后的西方的雕塑艺术,现代雕塑艺术的特征主要是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新的表现形式,注重感性和主观的自我表现,在艺术表现的形式上具有表现性、抽象性和象征性的艺术特征。

《侧卧人像》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英国雕刻家亨利摩尔的名作。雕像安置在巴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楼前。摩尔在这里运用的是他常用的技法,即从实体中挖出空洞,以显露内在形体的技法。这种技法所形成的作品中圆柱形与圆球形的抽象形体,使人想到自然界中卵石、贝壳、树干等形状。于是作品便能像摩尔所说的,把“人体与自然联系起来,膝盖与乳房是山岳。”《侧卧人像》不愧为现代艺术的杰作,流畅的线条,厚实的质感,令人惊异的空洞,不仅象征了女性的人体,而且使作品产生一种生命的节律,并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罗马尼亚雕刻家布朗库西被誉为20世纪现代雕刻的先驱,他是抽象雕刻艺术的倡导者,他的作品虽然都有具体的表现对象,但大多经他高度概括、夸张、提炼而成为一种极为简洁的抽象形体。《吻》就是这样一件给人以全新视觉感受、极富艺术魅力的雕刻作品。这是在一块立方体的石头上稍加雕凿而成的。他从原始艺术获得艺术灵感,在雕刻中追求返朴归真的意境。在《吻》中,雕刻家把圆雕与线刻巧妙结合起来,用中线将石块分成左右两部分,即两个人物。寥寥数刀,两人的性别特征便一目了然。两人紧紧拥抱的成横向形体的臂膀,既打破了中间分割两人的直线,又像是把两人紧紧捆绑在一起的绳索,加之两侧面目光相对成一个正面眼睛,分割两人脸部的中线上有个断点,成了两个脸部的连接点,表示两人甜蜜的亲吻,于是“地球上相互爱恋的男人与女人在离世前真挚的感情”(布朗库西语)便洋溢石上了。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

让天空重回湛蓝,让河流变得清澈见底,让空气回到森林的味道,让视野里纯净的如同一株菩提树,雕塑者的使命是不是应该在缤纷的夏花里撷一朵滋润心田的青莲。53!n600.jpg

                                                   2013年11月

                                                   王昭辉(河北曲阳县雕塑研究所)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