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動與斑駁 -談李濤繪畫

文 黃亞紀

      此時耳邊聽著俄羅斯作曲家哥登維索爾的鋼琴三重奏曲,為柯岡、羅斯托波維奇與哥登維索爾本人演奏的歷史錄音。哥登維索爾為二十世紀俄羅斯最重要的鋼琴演奏家、教育家,同時是拉赫曼尼諾夫的最親近的朋友,這首鋼琴三重奏曲,便是哥登維索爾在拉赫曼尼諾夫去世後紀念摯友所譜,曲風緩慢、惆悵、卻不失輕快,似乎將死亡離去的悲傷視做藍天中輕飄的一朵雲。                 

      描寫苦痛時必須帶著甜蜜。描寫毀滅時必須帶著希望。描寫真理時必須帶有反思。這是藝術難能可貴,也是之所以藝術能夠感動我們的地方。李濤的繪畫中透露著同樣意思,場景經常是毀厄的、破碎的,卻可以在他的用色、用形中看到一種活潑式幻想,但比起黑色幽默,我更覺得李濤作品呈現似默片電影的氛圍,在戰爭十萬火急的場景中,沒有隆隆炮聲,卻充滿交響樂團的悠揚樂聲。

      從畢卡索的格爾尼卡,到會田誠的紐約轟炸圖,戰爭一直都是人類文學與藝術中最重要的題材,藝術中對戰爭殘酷與苦痛的描寫,對暴力的批判,雖然是當下年輕世代不曾經歷的,卻也能從文學與藝術中感同身受。李濤作品表現出的氛圍或許便是如此。作為80後的中國年輕藝術家,李濤現階段的創作源自對「游弋」主題的興趣,這個主題,讓他與同輩藝術家有了不一樣的高度-游弋可指徘徊、可指兜遊,亦有巡邏、監視之意,李濤2013年「進來和我一起游弋」個展中仍帶著年少的兜遊心態,一年後他將主題直往戰爭,詮釋具有批判意涵的社會風景。

       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李濤的作品在精準的墨與彩的變化之間,先呈現一種風起雲湧的生動場景,隨著空氣感的堆疊,再浮現一個簡單卻讓人難忘的情境,像是我們兒時遊戲間出現的想像,更可以是對於歷史與時代的回應。〈撕裂〉、〈飄移〉、〈起浪〉畫面經營的是充滿內歛的動勢,在起伏的雲、海底層,似乎更隱藏、激盪著暗湧。灰色的沉穩幽冷特性,結合上畫面中不規則的余白,或行動中的戰車,成就一個動靜交替的意境,同時充滿著靈動、積極、又幽靜的氛圍。

靈動與斑駁 -談李濤繪畫


靈動與斑駁 -談李濤繪畫


靈動與斑駁 -談李濤繪畫


靈動與斑駁 -談李濤繪畫

       比起戰爭的大敘事描寫,李濤更是把場景化做個人心情的呈現,〈計畫〉系列中不乏選用了截然不同的粉色、藍色,但同樣表現一種充滿動感的氣韻,並且藉由這兩種年輕活潑的光輝色彩,使人聯想到戰爭過後的雲開見日。〈計畫〉系列中也頗多迅雷、爆破的激動場景,畫面中的深墨特別激切,在略有童趣的勾勒型態中穿梭、夾雜火焰、煙霧的動勢,讓墨彩和線條交錯、斷裂、拼合、躍動,形成各種節奏和視覺張力。 李濤在其中也發揮了對殘缺美描寫的功力,少了剛健完美的形體線條,更多是斑駁的色塊與拖曳的渲染的併合,畫面出現大片連綴又斷續的煙霧,又有色調的微妙變化互為牽引、互為節奏。在畫面的棕與黑中,可隱約看到土黃、淡藍、橙紅色彩隱約其中,於是起伏錯落,或明或暗,或是有一種空氣動勢在流動,或像是有一股音樂在流竄。在斑駁的美感中,我彷彿看到或他、或我、或任何現代人堅持不舍的狀態。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