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室情怀

父母的画室

我们家有一间家里人自己盖的画室,不算大也就不到20平米,比起那些现代艺术家的巨大工作室来说简直是很简陋和狭小了,但对于我的父母来说却是改善了很多,因为他们终于有属于自己的画室了,终于可以画些比较大的画了。父母的很多大一点的油画作品都是在这间画室里完成的。岁月更迭,一晃已经有十几年了,这间画室见证了它的主人的很多作品的诞生。见证了父亲和母亲激情飞扬的笔触,和他们制作大型画布时的艰辛;见证了他们创作出好作品时的喜悦,也感受到他们画的不满意时的苦恼……可是现在这里已经很少有人再使用了,自打父亲五年前故去,这里就很少再有画画的身影了。 记得我小的时候我们家的居住条件非常差,不要说没有自家的厨房和卫生间,就是一家四口居住的两间起居室的总面积也才不过17平方米。当时的人们根本没有客厅和卧室的功能上的划分。往往是一来客人就见主人往里屋让,来客也只能是局促地坐在主人家的床上,因为基本上没有放桌椅板凳的地方。平日里生活尚且如此,就更甭提是父母画画了,他们俩经常是等我和弟弟睡着了以后才能工作。当时正直文革后期,父母刚刚有了一点人身自由,于是他们就躲在家里开始了他们的创作,我和弟弟经常在半夜醒来,朦胧中看到父母将巨大的画纸铺在水泥地上,躬着背站在画纸上作画。我的父母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里依然每天坚持创作和写生的。 记得还有一次一位我家的邻居来家里串门,一进屋就惊呼"哎呀,你们怎么把油瓶子、白菜还有鸡蛋给放在后窗台上呀!",父亲见状打趣到"这是我们家的传统呀"。其实那些"生活用品"根本不是实物,是我父亲画的一幅静物写生画,给贴在我家的后墙上。由于绘画得逼真再加上家里光线比较差,竟然使邻居误以为是家里的生活用具放在了后窗台上了。 后来我们家的住房条件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有了比较明显的改观,学校在小西天盖了新宿舍楼,父亲和母亲终于分配到一套建筑面积60多平米的新房子。我们一家欢天喜地地搬进了新居。从此父母可以有比较明亮的房间画画了,他们非常高兴。我高中三年就读美术高中,于是家里又多了个画画的。为了更好地教我画画,父亲和母亲经常在家里摆上静物,拉上我和他们一起画。最有意思的是一年十一父亲的好友董叔叔从农场弄来几条大鲤鱼送给我们家,父亲和母亲一看非常高兴,因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是很难见到金色的红鲤鱼的。父母当即决定先不吃这几条鱼,我们全家包括我弟弟一起来画这些异常美丽的闪着"宝石般"光泽的大鲤鱼。记得我们四个人都挤在10平米的小客厅里,各自找好位置就画开了。这是我记忆中我们全家在一起度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假期,结果我们全家四个人每人都得到了自己满意的作品。在这个时期我们的小客厅就是家人们常用来画画的画室,也是父母他们交流绘画理念的地方。

画室情怀

画室情怀

画室情怀

再后来学校租给父母一间半小平房(为了补偿我们家过去被学校置换的一大间私房),为了能画大画,父母决定自己动手改造这里,于是在80年代末由我的大姐夫和他的朋友帮助我父母将前面的半间小平房改造成了带有天光的"大画室"。当这间超级高大房顶足有快4米高的大画室落成的时候,父母真是非常的高兴,因为终于可以有比较大的空间,可以画他们日思夜想的大作品了。记得画室刚改造好的一段日子,有很多院子里的老师都很羡慕,还有人戏称这个画室是"电影学院第一楼"(因当时人民艺术剧院正在上演话剧《天下第一楼》)。于是父亲每天吃过早饭就带上一壶开水从三楼下来,穿过院子中间的小花园,来到他的画室,开始了一天的耕耘。母亲则是干完了家务,也来到画室和父亲一起干活。自从有了这间画室,父亲就开始计划着他的大作品,于是他又开始自己动手找木料制作大油画内框,接着就是绷画布,刷画布,等等一系列的制作工作。父母都是吃过苦的人,他们也都是能干的人,因此他们的油画布从内框装订开始到最后画布制作好,都是自己动手,从来没有找过帮手。现在我每每走进画室,看到悬挂在高墙上的那几幅足有2米X 1米多的巨大油画,我都有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感觉,当年父母也都是六旬老人了,可是他们的干劲和每天不间断的劳作真是比年轻人都厉害! 和制作画布一样,画画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和惬意的事情,画油画本身其实是非常艰苦的劳作。在当年的简陋条件下父母要绘画两米多的画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他们两人还发明了一些自己独特的技法,使画面最终的视觉效果形成了融中西绘画技法于一体的独特风格,这些艺术上的尝试都是他们在这间画室中完成的。父亲的风景画,画的最多,他自打来到北京电影学院,从事了电影美术的教学工作后,他的绘画题材就多专注于风景画的写生与创作,他的画大多比较写实,色彩或浓郁,或清新,笔法扎实、老道。无论是树木,还是房舍,亦或是山川都刻画得深入到位。记得他画了一幅黄河壶口大瀑布的大画,由于他当年去壶口的时候只画了几张黑白的小速写,画大画的时候参考依据不足,他的这幅画一开始进展得并不顺利,他画的时候,又由于画面太大,无法感觉到画面的全貌,于是他只好画一会儿,就停下来走到门外去看画面大效果,再走到画布跟前再画几笔,就这样他反复琢磨,反复修改了很多遍,最后终于完成了一幅非常壮观的大作品。这幅画在2000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何重礼风景画个展"上获得了大家一致的赞扬和业内专家的高度肯定。还有几幅大画他也是经过了反复的、精心的绘画后才完成的。但是我自己却非常喜欢他的一幅中型作品,这幅画可以说是一气呵成,一笔不改,让人看了特别的痛快,那就是《梧州夜色》。我感觉这幅画很像凡高的某些作品。笔触灵动,激情飞扬,色彩浓重,如宝石般点点闪烁的灯光映照在深蓝色的河水中,水面上泛起各色的涟漪。实在是一幅难得的佳作! 而今随着父亲的去世,母亲为了照顾我的孩子,也离开了老屋。这间画室里再也没有了主人夏战酷暑,冬抗严寒的身影;再也没有好奇的小孩子扒着门向内张望的小脸;再也没有了画室中飘出来的松节油的味道;在也没有父母交流艺术争论的谈话;再也没有老同学一起习画时的欢声笑语……画室外父亲栽种的那一小片紫色的鸢尾花再也没有开放,房顶上窗户外已经覆盖满了厚厚的爬山虎,一切都归于平静,一切都没有了生命。我想父亲一定不希望这样,他一定是希望我能够继承他的画室,也能继续在这里画画,我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2009年12月  

画室情怀

画室情怀

画室情怀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