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归远

不忘初心,方归远

不忘初心,方归远

深圳智慧中心人才基地

不忘初心,方归远

不忘初心,方归远关山月巨幅大作

不忘初心,方归远

不忘初心,方归远

芳草地

“胸中甓积千般事,到得相逢一语无。”ARTAND是一块芳草地,艺术人无界自由的家园,本想写篇与平台的话,但觉得一些私话还是不出幽门床榻为佳,这里苟且为自己的勉励吧!最近忙于原创艺术家协会的二届选举,一直无法提笔敲键。见到每篇同路人的文章,都会耐心品读,共鸣处,激动不已。

也不记得什么时候在这里安家落户了?它的出现的确让我觉得亲切备至,叹为观止!甚至热泪盈眶,我总算见到一个与其他“掌拍艺术”平台的不同,那里假货多,价格太低,时效性受局限,催作急,影响力不大,商业味、炒作太浓!“家”的感受和宾至如归的感觉更欠缺!更无法实现“我行我素的自由”和“交流无限的诚实”真实感受,更谈不上什么情怀了!

ARTAND出现,实现了我十几年前或者更远些时候如此情怀的梦寐艺术平台。它成功地建立起互联网时代的一个艺术界art+的新生娇儿,因为有情怀,也有艺术人的自由度。作为国人、同行,艺术界幸事还是让大家感激不已。曾几何作为创意之都深圳创意界的一员,也曾无数次异想天开地谈及能有一个如此的平台,很多人也都渴望能有一个艺术创作的归地,但在那个“创投”和“ABC轮值”词还是新鲜的年代,这无疑只算是个梦想。如按雷军的话说“风来了,猪都可以飞起来!”但这个机会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把握,可以坚持,能体会的曾经各种酸甜苦辣的滋味。我想ARTAND,它就是我们大家的宠儿,参与者的芳草地。

情归处

如今在这里安家落户,但自己未曾认真打理,分析商情,只是把它当做归处的“雅兰之室”,集存作品的好地方,寄托艺术情怀的心灵归处。现在有空就埋头作画,广博众尊、不停地去积累学养,超尘拔世或尽最大的努力想脱俗超凡。自己有些作品虽有瑕疵或也不太满意,但它还是被呈现在自己的这个“空间”里,因为它毕竟是自己的心怀和孩子,别人关注了鼓励了会激动一下,语了也会习惯,甚至会反思该如何递进。退一步说,能作为自己的集藏品仓库即可,所以我说它是自己的归宿。在这里有良好的气氛,和谐的学术气氛,广泛的视觉感受。

也许大家都敬畏艺术,在这里很少有恶语相向,即使有些不同看法,也都能理性的、策略的以交流的心态方式化之。因为这里和谐,所以大家互敬互爱,相互学习,也就成了最好的归处。也许有这么大的正能量,便激励着自己还在不停地创作,去研究中西方艺术,去探究不同门类的体系艺术特点。使得自己可以无忧无虑的去修炼内心,净化自己,促进自我。因为有至高的追求,便看惯了怡人者们的成就及欢欣鼓舞,也为大家快乐喜悦。更高兴的是看到了同仁们的努力、自由和勤奋!

“盛世收藏,乱世黄金。”这是大家时代的幸运,也是一个繁荣的社会给予平台崛起的社会背景和根本,一个需要共同提高眼力和艺术水准,潜心于艺的芳草地,如今经过五年的成长,已芳草蕾集,只待花朵绽放盛开,呈现更大的、具有前瞻性的肥沃王国,需殊途同归者们共同完成!

心相依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这里没有商业运作,纸醉金迷的恶陋,大家在这里平等如兄弟姐妹,没有高高在上的教授,也没有显赫一时的大师,更没有谁瞧不起才学浅陋的初学者。这里只是米兰之室,可以举头望月寄托乡愁、可以及古怀今潇洒穿越、可以依阑寻影找回曾经、还可以翻山越岭劈荆斩刺,也可以驾帆冲浪遨游四海、梦变雄鹰高傲飞翔、还可以工笔写意索繁就简、化蝶探花问君所思、更可以男女不分妯娌相待、我行我素拿块泥巴捏一个我再捏一个你的心象……数码的、插画的、设计的、新材料的、不同风格种类,应有尽有,太多的样式,太多的形式和创意,太多的可能性,都是以画抒情,以情言志,以作品寄托内心的真实感受,只要能引起共鸣,都会迎来一片叫好声。没有太多的功利心,只有平台的用心,和艺者对艺的崇拜情怀,所以才会引起同行的关注,引起从艺者们、尤其是举足无轻重、无名之辈们的青睐。

因为我的作品很多是狐朋狗友上门讨要求赐的多,也多现场作大画,所以很多较满意的,巨幅的、经典些的作品不能展示在平台兜售,在线上的也是自己不全满意的拙作,所以有些遗憾。能有朋光顾青睐,是鼓励,更是对自己的厚爱和肯定,非常感谢。所以在问及装裱建议时,好家伙,我差点没把裱画师的行当专业知识给全端上桌来,图文并茂,详细至极,讨得买家直呼专业、认真、收到到的画最有品质、漂亮、笔墨韵味十足,文人气质佳的赞誉。我噻!把天下所有的佳话赞美都无价的抛给了我!言过了,实在不敢当。的确上传在线的作品都是未装裱、手机拙照,自然笔墨韵味体现不出来的啦!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国画是诗书画印集大成的艺术门类,需有较为品味眼光的人莫属。也思考该不该转化一下自己?更明白靠投机一味取巧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粹之国

绘画艺术,这里我谈的专指国画货架上绘画。毕竟是方技与经术,是人类精神文明升华的结晶,是情境和意境的审美,是感性与理性的形象统一。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有机统一、情感体验、逻辑认知和外化形象的统一。

艺术中的图画,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论”论之。王国维也说:“美术是上流社会之宗教”。他多于精神上层建筑的认知,尤其中国书画方面的内涵多于意象的诠释而优于西方绘画的理性造型。这里无意中西方绘画的平等论,也无恶意的高低论,但他们是东西方两个人类文明情感外延的体现。

按中国美院前院长潘天寿的中国画艺术体系论,需中西方割裂、相互吸取精华并行。需用中国式的哲学观做基础,需把光影和体面改造成线皴来表现,否则会如西方艺术到了杜尚的达达派,一个便池挂在墙上就是艺术的面貌,最后只能走上绝路,断送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再次辉煌!如此分析,潘大师是哲人,中国的哲学观的确是道法自然的“阴阳观”,高于完全光影意义上的“黑白观”,黑白观含在阴阳说中。阴阳观外延更大,它包含男女、冷暖、计黑当白、有无、轻重等等意念的互补正负关系,而不是一个黑白立体说的光影造型问题,造型问题三年就训练完成,而阴阳哲学观需一辈子修炼不一定成功。这话可能有点过,但看看现实,西方架上造型艺术的确到现在未出现再能超越文艺复兴时的精神风貌。

海派潘的艺术观与当时50年代整个中国追求完全西化,否定中国画的派格格不入;与徐蒋体系中国画用西方造型艺术去表现也不同。徐悲鸿、蒋兆和说白了就是用笔墨在宣纸上画素描关系;与高剑父等岭南派绘画体系也不尽同,岭南派更重于“西为日用”的带着中国基因的唐宋画和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的韵味,面貌多体现中国画的意境和西方古典主义的光影效果,只是用笔更加老辣灵动些;与林风眠照搬西方后现代派艺术教学体系也不同,很有意思的事是一辈子从事引进西方艺术的旗手林氏末了还是如吴冠中一样完全走上了中西结合的路上来!

这里很讽刺的事不得不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为何在杭州国立艺专时不敬国画科潘天寿大师的赵无极,还差点被退学开除,后来跑到法兰西一味去追求西画,也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现在看看其作品最后也如他的同行留学的朱德群、吴冠中同学一样、只是用西方的油彩画中国的意象画!这似乎与徐蒋体系是截然不同的完全相反的两种方法论。徐蒋用中国笔墨画西方素描,赵氏用西方油彩画中国意境画。每家不能完全割裂开去看,可以说他们的尝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顶峰的便捷之路。百花齐放正是艺术的魅力,也是欣赏偏好的体现,无对错之分。

唯寂寞

如此多的绘画流派,各家缤纷,样式、基因脉络也各不尽同,艺术的视觉感和高低品味也不尽同。未经过系统钻研很难去理清各自的艺术本源和风貌特点及潜在巨大的升值空间,对于画者尚且如此之难,那么对于收藏家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就更是难以认清了,很多藏家可能偏于喜现代视觉的类似插画和构成方面的作品,而很少重视传统的未来升值巨大的文人画,国画,这就给从事国画的大家提出了一个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改良自己讨好商家?还是精研追宗、鼎新革旧、升华自己与时俱进?可能每个人的条件和悟性也都不同。这是个极其大的定位和方向问题,这里篇幅有限不作展开论之,待有机会再做论述。如何在浩瀚的艺术海洋中吸取营养,壮我胆量,立我精神?我想必须去修炼情操,修身养性、正身立德,耐得住寂寞。

大多数人都听过那首传唱率很高的《送别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其词其调优美、感伤,它出自弘一法师,一个不能忘却的名字。他在诗书画印,文艺音乐戏剧、佛门净土方面都是一位绝世风流人物。有极高的情怀和出世的矛盾。他在人生修炼的体悟上,其弟子丰子恺认为“他的出家是当然”,并以“三层楼说”作为注解: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他是如何一步一步从第一楼修炼到第三楼,今天仍旧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而这种体悟的经验还来自于晚晴大学者王国维的读书三界。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于看和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苦修历练,下足滴水石穿的精神和毅力去精研思考及探索,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肉体折磨上;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如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从心所欲不逾矩”。初能望文硬背,获小成。进能变通运用,巧舌如簧,有一得。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他们的观点前者是境界修炼、后者是方法论。对于我们学习绘画,潜心研究会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学无诚不立。”学风端,学术才能正。耐不住寂寞,会浮躁一世,两手空空。从事绘画艺术是一场“寂寞益智的长跑”,耐得“十年寒窗苦”,方有“鲜花灿烂时”;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体系”,广集博取、深考细究、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方能解决问题、升华自己,鼎新革旧、方能修得正果。

曾几何!我这个意气奋发的少年,竟在岁月的磨砺中鬓髪过半。如今也许老了、经历了太多,很多的事都虽有饱满的热情却难有一腔的锐意。这矛盾的纠结始终缠绕在内心,束缚了愉悦。无论何时,哪怕是再大的情感打击和种种的不如意,但对于艺术的梦想从未中断。

纵观艺术史,说到现实的悲剧或是残酷,那些曾经经饱受磨砺的人甚至经历灾难的师者们,历史并未吝啬到亏待他们,还是以他们的人格和作品给予其相应的位置和荣耀。齐白石在北京小南门摆摊时,15元一张画子没人要,如今一画难求,富可敌国;

林风眠活着时穷得难买油彩画布,卖画难以为继顿饭,心痛的赵无极在南京路抱着恩师痛苦至极,悲痛欲绝!(赵氏曾经画个墨团题字无极之法,气的潘天寿一定要开除他,还是作为国立杭州艺专的当时校长林风眠力保才幸免于难)此时的二人不是个人恩怨,是整个中华民族艺术史上曾经的悲痛一页;

黄宾虹大师更是自知之明,活着时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样自娱自乐似得安慰了自己一下。在自己当时授课送画,无人领情,自言自语道:“五十年后我会是一个大家……”,那些没拿其画的学生可能都后悔莫急啦!

如今黄宾虹被誉为新中国画开宗立派的新一代大师。不知当时是安慰自己壮壮胆子?还是有杨二郎的三只眼可以预判真正的未来乎?!晚辈在这里只能对其恭喜啦,也更加敬重诸位大佬们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对艺术的执念。

虽炎凉,又何妨?我想只要我们追求艺术的梦想,诠释情感的笔不缀,抛开世俗的念,潜心于艺,游乐与其中。不断地进化自己,勤于创作,有了足够的好作品,即使现在未有人关注或青睐你,但在绘画历史的长河上永远你不会被遗忘,被抛弃,历史会给你一个相应的位置!有了这些,你还会迷茫吗?……希望这篇文字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有着铮铮铁骨和一腔热血的从艺者们共勉!

不忘初心,方归远徐悲鸿镜片原作

不忘初心,方归远

不忘初心,方归远

不忘初心,方归远

不忘初心,方归远

不忘初心,方归远

不忘初心,方归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