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玲问答


Arthub:为什么选择宣纸作为雕塑的创作材料?

 刘佳玲:使用宣纸作为雕塑的主要材料最开始是偶然的,创作初期在校园内,书法和国画专业的学生会使大量的宣纸进行练习,不满意的作品将会扔掉,经常看到大卷写画后的宣纸同垃圾被扔掉,想来可惜,后来就收集这些被作者判为死刑的宣纸作品。心想作为植物碾压制作一遭,成为宣纸,几经贩卖,来到用者手里,作者写画数笔,就同各种残余污垢混入肮脏,实在可惜。 实际上我试过几种纸,打印纸,报纸,卫生纸,卡纸,它们都不能符合我想表达的想法,也不够亲切,带有一点工业时代的固化和冷静,或者窝囊,唯有中国宣纸,柔软坚韧,像中国人的性格,折弯痕迹不显,也符合作品一层层包裹而能完全粘合的特质。

 Arthub:这一系列作品的灵感来自于哪里?

 刘佳玲:虽然这样说有点俗,但是真的还是来自生活,来自这个循环运作着的社会和自然。材质的选择来自于对于植物与人类和世界的思考,思考人与植物的关系,生物与世界的关系。支撑作品形象的是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大多数是人与人的关系,关乎情感,比如夫妻状态,痛哭的人,改革者,是那段时间听到看到的身边人的状态。  

 Arthub:您在创作这一系列作品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刘佳玲:我觉得的最大的感触是变得更豁达也更计较,豁达是对外部世界,计较是对自己,对自己的作品。这一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一个较为枯燥的行为,贴纸,刷胶,重复无数遍,我觉得是在修心,在打坐,手中做不需要过多思考的事情,脑子就解放出来了,思绪一直在飘,有了充分的时间来思考,思考生活中、生态中的复杂关系,是一个长时间的自我对话,再到生活中的时候,人就跳脱出来了些。第二个是对作品更加的精益求精,更加挑剔,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更严格。

Arthub:和您以前的创作作品相比,您觉得这系列的作品有了哪些方面的提升?

 刘佳玲:之前我没有做过雕塑,主要是做版画和画油画,最简单、直观地一个变化是从平面立体了起来。之前画油画总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够力量,画不出自己想的那种型的扭曲感,总觉得是弱的,好像总憋着一口气,没有舒展开来,总是处在一种不断尝试和探索的阶段里,画出了一幅,能找出很多相似风格的作品,就像街的大众脸,这个事情着实让我生气,一直没有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而且涂画两幅就觉得厌倦,很没有耐心。 但是对于这个系列作品不同,重复的制作有了时间积淀的厚重感,填补了我自己作品太过随意失掉力量的缺点,而这批作品也让我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现在展示出来的这部分是16年和17年制作的,在这之后用宣纸做作品也在继续。第二点是对与宣纸材质的合作关系,不再是被动的描摹生活,也觉得找到了一个好的搭档。 

Arthub:看到您的作品,我想到了马蒂斯,您受到了野兽派影响吗? 

刘佳玲:我确实挺喜欢马蒂斯的,受影响是肯定的,只要是看过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些影响。在我看来野兽派开启了色彩鲜艳的审丑模式,崇尚自由,或许我的一些作品也存在着这些特质,应该也是深受影响。 

Arthub:有你特别喜欢或者对你产生过影响的艺术家吗?深受他们的影响是什么? 

刘佳玲:喜欢的艺术家很多,历史上闪耀着的许多艺术家都有着特别亮的光芒,我了解他们和他们作品的时候,这光就照着我,肯定也是受到了很深的影响。对于我来说,觉得童年的记忆尤其深刻,美术课本的封面印着马蒂斯的蓝衣少女,当看到画的线条不准确,大片的色块儿,匪夷所思,甚至觉得自己也可以画成这样,这个困惑变成了探索画画这条路上的疑问,后来通过艺术这方面的学习,便清楚些了。

 说实在的,我关注艺术家不是很多,特别是前几年,花在自己创作的时候可能会多一些,后来总有朋友和我说我的作品像哪个艺术家的,才搜索进行了解,也知道了一些当代的西方的艺术家,比较钟情的有路易斯•布尔乔亚,草稿和雕塑都做的好,有一种感同身受的错觉。最近一段时间很喜欢中国的艺术家徐冰,他有一段话很启发我,影响了我对艺术格局的见解。 我觉得自己是在一直往前走的,在不断成长的,喜欢的艺术家和作品,也是一段时期一个变化,对于自己来说,见解也在更新。


11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