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古典的融合

浅析杨传林先生的作品

现实与古典的融合

——浅析杨传林先生的作品

提到杨传林先生,人们往往互联想到写实与古典主义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也是杨传林先生经常提起的。但这两个感念所指向的意义则无人细究。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杨传林先生的作品的方式是写实的,写实的方式所依托的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精神。就古典主义的概念所指来看,在艺术史上也是很难有确切定义的。艺术史上的古典主义有几种定义,第一种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所传承和延续的文化精神,其终极究竟界就是温克尔曼所描绘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第二种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在古希腊、古罗马的基础上重新达到一种辉煌;第三种则是普桑、大卫和安格尔等人所崇尚的古典主义,这是对第一种意义的怀念与追溯。我们可以看到前两种意义的古典主义是一种精神上的古典主义,而第三种意义上的古典主义是样式上的古典主义。杨传林先生所追求的古典主义理想与三者的意义皆有差异。在他看来,古典主义精神是一种崇高的象征,是一种仰望的精神,这种精神永恒延续,有内在的规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承载新的内容,而不是一种对古代文化的追求甚至是仿效。当然,在这种意义上他看重对传统的继承,集继承的意义不在于复制而在于更完美的精神的延续和变通。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精神可以概括为最经典和传统的价值:“真、善、美”。从当下的某些观念来看,“真、善、美”的提法乃是明日黄花。而在杨传林先生看来,这种价值是个永恒的追求,是至高的理想,他本人也一直以自己的实践成全这种追求,数十年如一日而不辍。

杨传林先生的理想体现在两个方向上,首先是他个人的艺术追求,以“真、善、美”为精神蓝本并附之宗教信仰的崇高。这构成了他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和根本价值。回顾杨传林先生的创作历程,这种精神是始终贯彻的。无论早年作品的细腻沉静还是当下作品的浑朴凝练,均无出其外。这种纯洁质朴的观念所引申出来的是忠诚的观察和表现方式,在他看来,和自然交流是获取艺术生命之首要,艺术的一切生机皆出自于此。因为和自然的真诚交流,他的作品始终没有流域造作、样式或风格主义;因为和自然的交流,他始终在面对全新的自然、面对自然的挑战。故而他的每一张作品对他来说都是难的。他必须付之全力却胜负未卜。这是当下的样式或风格主义者难以想象的。

综述概括人所持有的生存价值不外乎有四,即实用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及理想主义。那么剖析这四种情况:实用主义者唯利是图,现实主义者坚忍明晰,自然主义者随遇而安,而理想主义者则是博杂并蓄,既有其所为仰望又兼有现实的步伐。尤其是理想主义者所有的思想意图及其所促成的行为都汇聚在对理想的仰望和追求上。或许理想在遥不可及的地平线上,可正因为遥不可及,才时刻产生着诱惑与召唤的力量。

杨传林首先是一个富有幻想的人。幻想人皆有之,与常人不同的是,他的幻想常常在思辨与激情的推演中转化为理想,而理想之星又会感召他挥之宏伟的蓝图,并逐渐清晰和接近。一个艺术家的理想不外乎两个方面,也就是一个人的艺术追求,以及能够包容这种追求的更宏大的艺术理想。

杨传林先生关注自然、更关注表达自然的语言,杨传林先生推崇历史上杰出的古典主义大师,诸如维拉斯贵之、伦勃朗等人。他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会尽可能地学习经典的语言精神,而体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确实对语言的追求借鉴而不是模拟或翻版。在绘画的过程中,他常常为“如何简”而反复推敲,也是常常为“如何繁”而费尽心思。宗而述之,他所关注的一切语言问题都是整体节奏关系的问题,是综合因素如何最大程度协调和发力的问题。尤其对于杨传林先生来说,他所关注的语言问题越来越聚集在语言去问题的顶端,汇集在通过语言关系与节奏的调整所传达的情绪问题上。当然,语言所包含的所有因素都会协调在这种追求之中。不可否认,杨传林先生的绘画是有风格的,与风格主义不同的是他的风格是自然的积淀升华出来的,不是为了标示与他人之差异而强行树立的。稳定的风格一旦得以建立而很难做出突破性改变的。有些艺术家把风格的追求作为其艺术目标,这是舍本逐末。杨传林先生始终没有去追求所谓的风格,他的艺术风格是在探究心灵与自然的关系中建立起来的,他的变化持续稳定,有章可循。他所探究的是纵向的深度而不是横向的样式。多年来,杨传林先生手不释笔、勤奋不已,他的语言逐渐得以升华,与自然之关系也达到完美的契合,既有语言的高度凝练又有自然的优美与节奏。

清华美院教授郑艺对杨传林先生的评价是:认识传林是在清华美院油画高研班上,几年的交往使我越来越看好他,他对艺术执着的精神令我感动。传林习画不是科班出生,凭着热爱,凭者一种信念,一路走来,从幼稚到成熟。他的作品一直以人物为主,他选择了古典绘画模式,这也是最难超越的样式。他的理性探索和实践终于摸索出一条自己的路,他用强烈的光影呈现出虚构与现实的关系,创造出一种模拟迷幻的概念,他吧现实的人物投射在他设定的环境中,让观众沉浸在强烈的光影之中,由此探讨其中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人生的哲理命题,他的生活经历奠定了他的基础,使他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这就是杨传林,一个艺术家,一个把幻想转化为理想而付诸实践的人。虽然憧憬的艺术梦想悬在遥不可及的地平线上,似乎隐约在望而又遥不可及,但他始终仰望苍穹,坚定从容地行走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用自己的奋发努力,追求他艺术领域的现实与古典的融合。

有人说杨先生的作品离生活太远,缺乏真实,但我认为每一个人眼中的真实都是不同的,杨先生在来北京之前,经历过很多同龄人不曾经历的生活,他从不会赤裸裸的表达,更是倾向于表达在经历过程中内心的思考与渴望,很多人把真实停留在眼睛上,但杨传林先生认为内心感触到的真实才是最触动心灵的。他说:“艺术的价值不是我告诉了别人什么,而是别人从我作品里感受到了什么,艺术的美在于含蓄,含蓄不是为了模糊意图,而是要给观赏者选择角度的自由,艺术应该是多维的,就象同一个杯子,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图案都是不一样的,无限的遐想要远远员高与赤裸裸的述说。”

在他心里:绘画就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另一个自我,里面的世界虽与自己同出一体,有时却又遥不可及,里面有我的过往,有我的欢愉与惆怅,有我想去的地方,也有我一生或许都无法到达的彼岸,里面的一切是如此的有趣又充满矛盾,正因为这种近在咫尺又无法触及的距离,才如此让人痴迷,也许那个地方,就是人们所说的艺术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