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李建鹏是我一直比较关注的青年艺术家,他的作品格调很高,可以看得出来基本功应该可以说是很扎实,每次的展览中我都会在他的作品前驻足良久。

——沈行工(原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江苏省油画学会名誉主席)

李建鹏画的挺生动的,基本上就是一个抽象的画面,他要表达的还不是音乐这个题材的本身,是想通过它达到某一种画面形式的一种追求。

——杨参军(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李建鹏显见出某种新生代油画家咄咄逼人的生辣才情,单从他对条件色的理解与运用上,便不难品咂到学院式培养遭遇灵异个性发酵之后的深味。

——郑志刚(河南省书画院专业评论家、南京大学博士)

建鹏是我年轻的同事,有灵气有思想,对艺术有自己的见地。学院科班训练培养了他扎实的造型能力,特别体现在他对绘画语言的驾驭上,是一个比较勤奋多产并且在艺术上不断创新的画家。

——王洋(无锡市书画院名誉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

河南汝阳的一次油画写生活动中我与李建鹏初次见面,都是商丘人,倍感亲近,互留了电话还加了微信,从此便不断联系,我也一直关注他的成长。

建鹏踏实勤奋,是个专情于画画的人,这是他在专业领域一直坚守的动力源泉。华东师大在读期间,他的写实油画作品就入选了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更可喜的是,建鹏勇于探索,在艺术语言、精神维度等表现性方面已经进行了大胆的、多个系列的创作实验,作品也总是令人耳目一新。

建鹏的状态是鲜活的,他的艺术之路也必是充满活力的。

——王圣松(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纵观东西方美术史,不难发现,从古到今,如何画与画什么,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阶段,始终是困绕艺术家的难题,考验着他们的智慧、才艺和决策,并迫使他们付出无数的心血和精力。李建鹏,一位有才华、有事业心的年轻艺术家,面临着同样的抉择和考验。

回顾李建鹏不长的艺术生涯,可以发现通过在学院的七年本硕学习,使他打下了坚实的写实造型基础、开阔的眼界和活跃的创作思维。毕业之后,本可以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或许是源自内心的感应和冲动,当然也有时代的氛围影响,他逐步地偏离开原有的艺术创作轨迹,作品风格开始带有浓厚的表现主义意味和追求。

音乐会演奏现场是他最近特别青睐的创作主题之一。在这一批系列绘画中,以往较为精致、工整的人物造型被大刀阔斧的笔触所重新演绎,微妙的丰富色彩关系为浓郁的褐色、黑色系列所取代,曾经细腻柔和的真实再现被激情的表现所覆盖,绘画成为个人的心声诉说和现实的结合体,作品中洋溢着一种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在李建鹏的另外一批风景画创作中,这种表现主义的特质和意韵展示得更为清晰,对象被高度简化概括,绘画成为一种通道,笔触作为一种载体,情感在此被酣畅淋漓的得以释放,令人印象深刻。

自梵高之后,表现主义在世界各国得到了众多艺术家的青睐,演绎至今依然不衰。与写实绘画相比,创作过程中的自由、放松特别为人称道,但这种“度”的掌控却有相当的难度。我在德国、奥地利和世界诸多博物馆、美术馆及画廊看过不少此类名家的众多作品,有些让我激情澎湃,但也有一些因分寸的把握失控令人大失所望,类似情况在国内目前的一些作品中亦是屡见不鲜,这颇为令人遗憾。我希望并祝愿李建鹏能够以一种专注的学术精神,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创作中取得新的进步和收获。

——刘七一(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李建鹏的绘画是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作品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情感传递,其外在的表现作为一种媒介和手段,带来绘画形式的丰富与多样。他透过对不同题材画面的结构分析与研究,寻求绘画本身的现实意义。关于绘画的表现性问题,是他一段时期的思考与探索。力图追求主观表达与外部世界和谐对应,而非只停留在对外部感知世界的重现与复制,通过作品的呈现逐步确立作为艺术家的主体性,则是他不断突破的动力和希望达到的目标。

尽管如此,李建鹏作品中的表现性又是沉思的、内敛的。因为他理解到作品的绘画性里充满了自由和灵动,并传达着象征、逻辑和永恒的意义,寻求艺术的纯粹语言,以唤起观者内在的共鸣与想象力。

他的作品不是以形式上的类似可以概括。通过多样的题材与尽可能丰富、自由的表现手段,继续探求艺术创作和艺术判断的新标准,以表现人与物、人与空间一种真实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释放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内心与外界互动的过程,切身体验绘画表现性的内涵。

 ——苏岩声(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教授)

建鹏作品在语言的表现性、寓意性、观念性上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不得不敬佩的是他敢于打破原本保留的、已经成熟的绘画习惯,使视觉与观念陌生化,并且不在于表达物象形态的持久性,而在于它留存的思考意义的持续性。同时,作品传达的视觉信息既能体现当下视觉文化的审美特征,且审美内涵又突显了东方思维下的人文精神。

现在身处画院的他,潜心研究绘画,不断地探索绘画本体语言。生活的体验使建鹏的作品中既有逐鹿中原的雄厚质朴,又蕴涵着烟雨江南温文尔雅的诗意。一路相伴,看建鹏的艺术之路一步一个脚印,走的踏实、坚定。

——林炜杰(上海教育出版社美术编辑)

李建鹏的绘画很洋气,画面气息特别好,有很强烈的源自都市文化的东西。这种呈现是典型的承袭了上海的海派油画文脉,这些所有因素汇集在他的画面中所流露出的那种漫不经心的典雅气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冉海泉(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建鹏的写实水平,不需要太多的理论注解。我们都看得出是很好的。油画专业的技法以及整体驾驭画面的能力,他都能拿得起来,信手驾驭。凭着这样的本领足以安身立命。岂不知,技艺精湛的艺术家也有羁绊。这羁绊正是来自于这精湛的技艺。本领在身上,很难放下,重复得多了,就成了木然的炫技。到了这个阶段,如能忘却技巧,不拘描绘,就能走出藩篱,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足以扬名立腕。见建鹏新作,已脱形幻藩篱。画家能这样拿得起、放得下的。少之又少。

 ——陈东杰(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油画与综合材料工作室主任)

李建鹏的《音乐会》等系列创作曾让我印象深刻,那些画面中传递出来的沉潜的力量让人很难相信它们居然出自一位90后青年画家之手。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求艺作画,建鹏都有着多数90后年轻人所不具有的思路与成熟。许是跟多年求学于上海这座国际性大都市的成长经历有关,建鹏的作品流露着平面化抽象化的当下气息和如交响乐般的爽利节奏。令人饶有兴味的是,那些演奏者的形象同样选择了弱化与模糊。于是,那些象征艺术本体的视觉语言符号诸如弓弦谱架等,就得以明晰而纯粹地表达了出来。而导演了这一幕的作者,则更像是一个匆匆即席而来又悄悄离席而去的临时观众,他介入了现场而又游离于现场之外,既享受着引燃观众的喧腾快意又感验着冷眼旁观的静穆孤独。这一切,都颇令人玩味。

——李洪震(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建鹏是我的好朋友,彼此之间都很了解、熟知,他的绘画并没有很强烈的叙事性,甚至于弱化、消解了这方面因素,与此同时强调了本体语言的实验性,在语言的经营上有着些斑驳的感觉,这让我联想到了很多东西,这就是语言的特性营造了作品特有的情感。

——刘添(河南省美术馆学术与策展部)

跟建鹏一起经历的事情也不多,却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共同拥有过的大学生活。岁月易逝,过去的美好却永存心中!我以为“远方”是已逝的时光,已经褪色的青春,无法形容,因为如诗般朦胧!就像其画面有意做旧的效果,回想其浴室题材的作品,“做旧”正是他擅长的技巧,能让观众通过“旧调子”穿越时空感知、联想,是一种了不起的技术。所谓的冷暖中和往往是艺术家用冷色和暖色在调色盘上交融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和谐,建鹏作品中的热烈奔放的橘色却通过萧冷空寂的意境来中和,也许他以为橘红色的球场太直接,带给人们太多怀念青春而回不去的忧伤,所以触动了他运用善意的方式,用寂冷的空间抚慰我们面对橘色时无法平静的内心。他的隐晦是他聪明的手法!

——肖涵(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