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 / 绢本、矿物色 / 95×72cm / 2021

2022年6月11日发表8,442浏览42个赞

非卖品

邮费
包邮(仅限大陆地区,港澳台及海外地区双方可协商邮费问题)
销售方
卖家自营

作品描述

作品概述: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以世俗的、理性的视角论述了人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宗教的社会功能等问题。这与正统宗教的非理性的神秘主义信仰方式完全不同,他指出追求理想目标的信念,解答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价值问题,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等,都可以称之为宗教。汤因比的这种区别于正统宗教的“泛宗教观”,赋予了“信仰”新的内容和伦理价值。
作品《惑》便是建立在这种“泛宗教观”、以人为中心的宗教观基础上,试图去探讨这种以“信仰”为心理基础的的文化,如何从根本上塑造了人们的文化精神,促使人们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进而对人类社会产生持久和广泛的影响。
画面描绘一位与尘世情绪渐行渐远的沙弥,他清新寡欢,沉静无碍。憨状可掬的鹦鹉依偎在他的肩头,楚楚动人的神态试图寻求某种救赎。手中依托的头骨、诡谲的蛇状烟云和捆扎的经书隐喻了佛教中“贪”“嗔”“痴”烦恼根本。佛教中把“贪”“嗔”“痴”称为三毒,意指贪欲、嗔恚、愚痴就像三把火,燃烧着人的身心。
作品中宗教化的沙弥形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非理性的神学观,而是建立在现实主义层面中的你我他。在中国哲学中,禅宗是一种追求自我拯救或解脱的宗教,它最关心也最重视人的灵魂解脱。其哲学核心思想,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人的种种烦恼与对外物的执著皆与“缘”有关。因而,宗教坚定地把自己思考的重心转移到了精神活动本身,认为这才是焦虑的真正的“因”。
作品以拟人化的文学方式,以借物寓意的绘画语言探讨了病态与救赎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对鹦鹉和头骨的动态和神态的刻画,暗喻出焦虑的产生,并非必须要有一个客观的物象来引起它,心理活动本身就可以构成新的心理活动对象,从而产生无穷的烦恼根源。另一方面通过对沙弥肢体语言和面部神态的描绘,定格“沉思”这一动态,目的在于强化困惑这一主题的同时,试图明心见性地提出了自身的救赎方法。
作品通过一系列荒诞诡谲的物象,营造出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视觉氛围,在与画中人对视的过程中继而引发观者内在的思考。在跌宕迅猛的经济时代,快速迭代背景下,非理性的神秘主义信仰文化开始逐渐被消解,如何战胜恐惧和失望心理,赋予生命以意义和价值成为每一个当下亟待解决得问题。

标签 工笔

邵也

175件作品2820粉丝

精选评论(0)

还没有精选评论噢,是时候发表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