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度

笑贤刻锡

      近几年篆刻界的實踐和展覽有一个微妙的現象,就是開始对印章材料的自覺关注。一方面,藉由材料的轉換,篆刻家努力探索文字与材料之间的契合點,以期找到新的創作視角;另一方面,材質自身的美感也作为印章的整体被審視。基于這两点认识,我心中一直在思考還可以選擇何种材質進行創作呢?以區别于石頭這一常规的章料。偶然的一次喝茶的機會,茶叶店的老板将一个装有茶叶的錫罐放在了我面前,上面有手工刻的詩句,我心中暗喜就是它了,就嘗試一下刻錫吧!

       古代的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近來新出版的印譜中有对銅印金相的分析報告表,表中列舉了古代銅印的成分有錫、鉛、鐵、銀、鈦等十九种金屬成份,所以銅印所展現出来的質感應與它的成份有一定的關聯。而自元代王冕以花乳石治印以來,经明清乃至當代,多數的篆刻家皆以石頭模仿銅印的效果,或追求所謂的“金石氣”,而表現出來的特點是“石”多而“金”少。相對於石頭而言,錫屬金,高純度的錫,其色如銀,亮如鏡,用錫刻印自能表現出與石頭不一樣的質地。

       我的想法雖然如此,但想了解一種新材料並進行創作豈非易事。我拜訪了一位製作錫器的手藝人,和他交流了我想刻錫印的想法,他的第一句回答,讓我記憶深刻,他說“你不要以為它軟,就覺得好欺負。”我當時就有點懵了,可細想一下,他說的話有兩個意思,一是錫的特點比較軟,二是他是一位真正喜愛錫這種材質的手藝人。臨走時他送給了我一塊錫的邊角料,讓我回去試試刀。回家之後我在上面臨刻了幾個金文的字,銀燦燦的字口,使我感覺異常的興奮。  

     我慶幸自己是一個有想法就會動手的人,自己很快搞來了做錫鈕的材料和工具,開始雕蠟模,翻澆鑄的石膏模,並試著把錫熔化,澆鑄印鈕。前後搞了三個月,實驗了各種道聽途說來的方法,但結果注定是要失敗的,因為我想的太簡單了,鑄錫這個工藝畢竟是一項手藝活,我怎麼能輕易掌握呢。但是這個過程使我了解了一些錫的特性,這些認識對我後期刻錫產生了很大的幫助。

      印鈕自己做不出來,只有交給別人去做了,過程也並不順利,但最後還是拿到了第一批印紐。可了解材料,製作印鈕,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啊!接下來便是搜集古典印章的資料,進行臨摹、篩選,還有秦漢金文、瓦當文字、刑徒磚文字、碑額文字等等,希望能將這些文字的信息整合到印面中去。同時根據錫的一些特點製作了一些鑿刻的工具,這一下打破了刻石頭印的很多慣性,感覺每一方印都是未知的,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出來,這個過程既快樂也有苦惱。大約刻了三十方印,才慢慢有了一點感覺,其中有一個比較深的感受是,名目上是在刻錫,而實際運刀時,剔的感覺更強一些,因為錫雖然軟,但比較粘刀,每個筆畫只有一層一層的剔掉,才可以達到想要的寬度。

      刻也好,剔也罷,有時也用鑿,總之方法不固定,都是在嘗試,前後一共完成了一百五十方錫印,這四十方便是從中挑選出來的,並不完美,目前也只是找到了一點方法而已,以後還會繼續深入,這只是一個開始。

笑贤

二零一七年五月

刻锡记

刻锡记

刻锡记

刻锡记

刻锡记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