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生死始,法相如是

我对生死之相的理解

  物与天地共生时没有寂灭之期,当物有了名字与本体实质,生死之界才有了分明。物与天地间变化、发展、循环之相分体相与义相,事物显现出的所有相状便有了法相。

   若物能脱离现实相状便可入寂灭之境。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寂灭并非一无所有,而是绝对的寂静,进入不生不灭中。如来讲:"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假如有人言下顿悟,随即顺势进入灭成佛的境界中,到此则"实无寂灭及寂灭者"。传统文化中"寂灭"是"在寂寞中寻求灭亡,不甘心,后知后觉的意思。

  " 然事物不能脱离现实相状,不能度脱生死,不能跳脱循环……故事物只能接近寂灭。物在循环之中能对已经固定的事不甘心且后知后觉,再面对未来,就能无限接近"甚深般若"。

   《西游记》中如来镇压孙悟空后,在娑罗双林圆寂涅槃前对众道:"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根本性原,毕竟寂灭。同虚空相,一无所有。殄伏乖猴,是事莫识,名生死始,法相如是。"这一段话其实是想阐述般若,即是一切皆无自性没有实体(变量组合),都是名相而已。就像你说"我"实际上你是找不到"我"的,不信你试试?我们的世界都是落于心念的执着以及因此施设的名言概念,并以此为真实恒常不变。

   《心经》:"里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身心有为法,刹那生灭,了无所得。" 《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有为法"正如梦、幻、泡、影、露、电一样,短暂且转瞬即逝,刹那生灭。 何为生死?这便也是生死。

   孙悟空并不了解生死法相本质,始终没有飞出一掌天地……



 "甚深般若":极大的智慧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