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空间中的现实情怀(虚构中的内在逻辑)

读关伟伟作品

      与关伟伟相识是在一次国家艺术基金的活动中,但是早在之前就已经看到过他的版画作品,我很难将作品中的安静和理智与这个幽默诙谐的86后男生联系起来,然而在与他深入的交谈中才发现,那幽默背后的思考与那成长中敏锐的感受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都是构成他画面的内在基因。在近两个月的学习与考察的朝夕相处中让我了解到了一个更加完整的关伟伟,从而也对他画面的解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与感悟。 

       1974年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出版了《空间生产》一书,他在马克思提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基础上,指出商品世界即存在于时间之中,也存在于空间之中,因此社会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产品,"每一种特定的社会都历史地生产属于自己的特定空间模式"。(1)从世界范围来看尽管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近年来计算机、电子、生物、激光技术以及数字化生活方式的普及与发展,使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都共同面对了后工业语境下人类共同的文化问题和生存问题。我想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与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下人们或主动或被动的被时代裹挟着前行,而关伟伟正是那个愿意停住脚步,不断通过对自己画面中的空间建构来反思当下的思考者。 


1、 时空痕迹的错位 


      农业化、工业化、城市化是人类活动影响区域环境的主要方式,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现代化转型的阶段,城镇扩展成为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城镇扩展不仅对土地原有生态结构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更是对生活在这一土地上的人们在物质、精神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伟伟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恰好经历了这样一个快速的时代变化,童年时期他在外婆家度过,无论是窑洞中钻出的蛇还是那曾经出没于后山的狼亦或是村民家受伤的家畜,都是他童年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内容与儿童时期的想象和幻想相结合构成了完整的童年记忆,而这一记忆与多年后返回故地的现实景象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人造的城市代替了那个儿时记忆中充满幻想与探险的小村庄。在每个可以认知的世界里,空间结构的组织形式反映了经济、政治、法律义务和权利的一种重叠,同样绘画作品中的空间结构组织方式,也表现了艺术家对其所处社会环境在触觉、知觉、视觉等心理感受上的重叠。儿时记忆与现实生活中的感知差异构成了关伟伟画面中基本的时空组合,神秘的宇宙空间与自然空间、现实空间与记忆空间、人类空间与生物空间,这几组空间的组合中分别将现在与过去、变化与静止、快与慢、主动与被动的错位时空关系进行了并置,创造出一个虚拟的超然时空,这里即承载了关伟伟儿时的记忆又充满了他对现实世界的困惑、这里即是他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向往又是对现实中自然空间破坏的无奈。


 2、从"隐喻"到"仿像"的思考 


      研究生阶段关伟伟就把自己的视线聚焦在对动物的表现上,从写实性的局部描绘到变形的抽像概括,他笔下的动物从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到走进人类社会后的形态异化,已然脱离了对动物本身的描绘而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那作广播体操的猩猩、被关在自动售卖机里的羊、长有五条腿的鹿,这些形态和心理异化的动物分明隐喻着在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急速发展中自然环境的破坏与人性的异化,动物本性的丧失也昭示着人类对自我的迷失。与对动物形象的创造相异的是在《绝顶聪明》、《过渡兴奋》、《我的理想是在寂夜里思考》、《约会》等作品中,关伟伟直接挪用了数字化的图片来表现动物的形象,蜷缩在草坪中的熊猫,关在笼中的大象,觅食的斑马,这些来自数码照片的仿真图像代替了作者手绘的动物形象,于此相对应的则是作者突出了对周围环境的写意化表现,利用石版画药墨法所产生的水墨效果和偶然肌理塑造的山、水、树木与仿真的动物形象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差异,这种视觉差异实则凸显了作者对当代社会中物象意义消解的思考。仿真图像的大量使用是建立在信息化社会和中国当代审美转向的基础之上的,法国社会学家博德里亚认为"仿像"是由于媒体、计算机造成整个社会不是生产性的,而是按照模仿与仿造建立起的社会,模拟是其基本的行为特征;"意象"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趣味的核心因素,意象所要传达的内容是要通过"意境"这一中介进行转化的,所以意象更多的是对事物内在意义的探寻与发现,而仿像仅仅是对真实性的模拟从而消解物象在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差异性,不断弱化符号的表意模式。如果说以动物的异化形象来隐喻工业发展对自然的破坏,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对每一个成员个性的冷漠的话,那么以"仿像"手法对动物的真实再现则进一步消解了动物与人类作为个体的独特意义,你不能在寂夜里思考、难以实现的约会、绝顶聪明的是谁?我们从作品的题目中可以延伸出这些个性化的语义与个体差异,被都市的快节奏生活和泛滥的图像与文字信息所淹没。真实与虚幻、偶然与必然,关伟伟用视觉图像的方式阐释了过去与当下之间的混沌和焦虑。 


 3、人造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场域置换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改造自然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几乎构成了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然而近现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话语权被人与人的关系所剥夺,认为没有人与人的关系就没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发生了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殖民化"(2) 正是对这种不平衡关系的关注与思考,促使关伟伟的画面从对个体动物的关注逐渐扩展至与之相关的生存环境的探讨。他的画面没有简单的对客观环境进行再现,而是利用"场域"的方式建构了人造世界与自然世界两个不同的空间领域,"场域"这一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基于社会空间的基础上,提出的关系式思维思考社会空间的不同"游戏领域"的运作机制。因此"场域"这一概念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化因素,将动物自身以及其所处的自然空间进行社会化关联使关伟伟的画面具有了更多的可读性。如《我的理想是在寂夜里思考》中作者利用都市中地板砖的衍伸将熊猫所处的草坪这一自然环境纳入到了人造世界中,并利用"场域是不同位置之间的关系网,每一位置受到其他位置的界定和影响;每一位置的变动、转换将影响到整个场域结构"(3)中场域的开放性结构特点,将路灯、摄像头、人造竹子等等现代社会中的人造物品布置在整个草坪的四周,在画面中形成了人造物与自然生物的场域连接,并通过人造植物的向内扩展暗指了人类活动所构建的人造世界正在吞噬和支配自然世界的活动,同样的手法我们从《约会》中关着大象的笼子,现代化的战争工具以及《聪明绝顶》中飞机、坦克、通讯工具中都可以感受作者通过两种不同场域结构的对比与转换中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化,然而在《嘿》这张作品中,自然世界的空间已经完全消失,一头红色的鹿正走进剧场,对面的银幕上正在上演着一个做广播体操的猩猩,至此人类社会已经完全占据了整个画面空间。关伟伟在画面中通过场域空间的组合变换,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演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化。 

       在关伟伟的作品中无论是对画面空间的表现、动物形象的创造还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都体现了他在艺术探索中冷静而深入的思考,他的画面虽然形象具体、逻辑清晰,但是却留给观众大量的联想空间与思考角度。 关伟伟说他最喜欢的艺术家是英国绘画大师培根,也许从画面形式和内容上我们很难将他画面中的冷静与逻辑性和培根画面中粗狂强劲的笔触以及饱满浓烈的情绪相联系,然而培根对文明世界的质疑和对现实世界中人心的洞察则深深的影响着他对当下社会的理解与认知。我们相信这个年青的艺术家将在未来的道路上始终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并坚持自己独立的判断精神,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注释:  

(1)《文化研究》 汪民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66页。 (2)《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殖民化》 曹孟勤,窦佳卉,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8年96页。 (3)《文化研究》 汪民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21页。      

                             解丹 (四川美院教师/博士)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