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一体的艺术理念

——丁方先生绘画创作的研究向度

郭君涛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材料研究与修复工作室)

内容摘要:丁方先生以其富有张力的绘画语言和思想深度在艺术界独树一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末期他在自己的艺术创作理念中确立了“深度绘画”的目标指向,“深度绘画立足于精神性而非感官性之上, 它首先关注的不是建立在绝对个性基础上的所谓‘新颖与独创’ , 而是对人类普遍价值的认同与追问,是对处于历史性的文明变动中人的当代处境的思考和关注”。这里所讲的“多维一体”是指丁方先生的学术体系中不仅包含绘画技法与艺术史论,而且融入文、史、哲至神学方面的深层探究,在艺术表达上却有一个明确的所指,即对人的本质上的终极关怀。从艺数十年来,丁方不断行走于中国西北大地和世界各大古文明古迹间,在立足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积极吸取和借鉴人类历史一切优秀的艺术经验,并通过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艺术的研究来展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关键词:丁方艺术 多维一体 深度绘画 意大利文艺复兴

一.人物简介

    丁方,1956年出生于陕西省武功县,是当代中国画坛著名的超验表现主义画家。他的作品以厚重、富有张力的艺术语言在中国当代绘画界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其作品形式主要以综合材料(水性基底与油彩混合使用)和纸本水墨为主。其中,综合材料作品的强烈肌理与斑斓色彩表现出中国西北大地的内在张力,承载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坚韧的的民族意志;而纸本水墨作品所描绘出细腻唯美的人物肖像及人物组合则凸显出艺术家对东西方文明高峰的历史性探求与精神传承。

二.多维度的艺术理念

1.植根母土,吸取民族文化精华

中国是个自然地理形态丰富的国度,在这片土地上有地球上最雄伟的山系与落差最大的水系,这铸造了中华民族坚定刚强的民族气质,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体现为特定的审美品味。

中国西北卓越的地理表征,一方面作为画法本源为丁方先生所吸收,同时大地内部所蕴含的精神气象也在他的画面中自然的流露。在《元风景》系列作品中,浮雕感的画面肌理便是来自于中国西北高原的风蚀(雅丹)地貌,在强大风力作用下,地表的附着物化为风尘,坚硬的基岩被剥离出来。比如新疆盐水沟、艾丁湖、魔鬼城等形貌奇特壮烈,色彩斑斓,金属般滞涩的地表。在这地表之中蕴含着一种超越时空的意志和精神,这种意志和精神化为中华民族内在气质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滋养中华文明的母土。这些地理表征在丁方先生的作品中化成一组组形体与颜色相互编织的交响曲在画面上演绎着。丁先生的“西北情结”并非是出于城市人对农村的好奇感,或是类似旅游者的猎奇心态,甚至也不仅仅因为他童年的一段生活经历,而是某种根植于历史母土深处的文化质地之魅力,令他对这块土地产生深深的依恋,并且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Fo-QuNcB3B8QA_Gxpg_eJQDFXJH8!n600.jpg

  丁方 《彩虹即将展现云端》 2009-2010年 综合材料 3000px×9000px

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是深深根植于民族传统的土壤之中,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叶、开花、结果。当下,时代正在发生着深刻文化变革,“全球化”几乎触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事物的现代特征离不开传统,一切现代性都能在传统中找到根源。丁方先生的艺术创新也同样没有脱离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山系、水系的绝对垂直高度及土地的贫瘠造成的人与山、人与水、人与土地之间的紧张关系,这在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中有诸多表现: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人与自然严酷的紧张状态侧面激发了中华文明古典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的建立,并逐渐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尤其表现突出,这也是丁方先生在其风景作品中所要追求和确立的,画面中的写意性和抽象性即指“天人合一”之意。正如丁先生所说:“毋庸讳言,我追求的是一种浑朴的写实意象风格,它力图通过单纯的画面和坚实的描绘来表现深藏西北大地的精神。”在遵循大自然轨迹的同时他将中国传统山水的哲思巧妙的融入画面的物象之中,在丁方的绘画技法中强烈的底层肌理可以说是其画面的“内核”。画面基底以水性材料塑形膏、霞石胶、立德粉等混合强性胶乳液,以不同的混合比例层层塑造肌理,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再以中国画“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层层染色,混沌的物质获得高贵的灵魂。丁方先生对传统中国画“北派山水”的厚重皴法(披麻皴、斧劈皴)有相当的钟情,同时也对其“高山仰止”、“当头一座山”的崇高雄浑的品格有很深的鉴用。

“金石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于北宋时期正式形成“金石学”,它以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金属与石头、甲骨等以特定的方式碰撞与摩擦而产生的一种视觉审美效果,至大至刚、浑然天成。这种摩擦与崩裂正是中华先民几万年以来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中,身体与大地交织摩擦的生命印迹,并逐步发展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一环。丁方先生在其风景类绘画作品的材料选择和笔法运用上也是基于这种美学背景,并具有明确的目标所指,这个目标就是中国西北的风蚀地貌,正是这种地貌,凝聚着中国先民沉重的民族记忆。

当前文化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还在持续进行着,中国人的审美需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并接受着外来文化的强烈撞击。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不盲目追随他人才能取得在世界文化中的话语权。虽然全球化中的“跨文化主义”要求人们对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重新解读,但也只有深深根植于本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当代艺术才能在创新中饱含文化价值。自二十世纪末期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以泼皮、呆滞形象为国外艺术市场所追捧,它以一种调侃、娱乐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不仅完全背离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而且还在丑化国人形象方面做足功夫。丁方先生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决然没有因利益使然而背弃对真、善、美的追求,从早期的《城》系列到《悲剧的力量》,至近年创作的《元风景》系列作品,他一以贯之保持着艺术上的严肃性和崇高感。

2.深度的体验性

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曾经说过:“只有投身于世界,画家才能把世界转化为绘画。”从这个意义上说,丁方很好的践行了这句话,他在以身体丈量大地的行走体验过程中将民族精神镌刻于血脉之中。丁方先生的自传性文集《我心在高原》、《为晨曦而流浪大地》可看作是其对西北大地深刻体验后的思想感悟,这也昭示出丁方先生风景类作品的创作方法,先将山体、大地踏遍,读通其脉络走向,阴阳向背,用古人的话来说是“沟壑尽装于胸中”方可“搜尽奇峰打草稿”,而后将内心中的“神圣山水”描绘出来。

从艺几十年来,丁方先生数十次行走于中国西北大地:陕晋黄土高原、甘青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所呈现出的广阔地貌、丰富姿态、千沟万壑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自然写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丁方先生一批表现陕北风情的素描作品,其线条豪迈粗狂、稚拙朴实、厚重而凝练。他从中国西北大地吸取了鲜活的内容与强劲有力的意志形态,这突破了一般画家从事物表象对风土人情简单描绘的层面,而挖掘出事物的本质。从《陕北风情组画》、《回娘家》到《瑰丽山峰》等系列作品,他把中国西北大地坚韧的意志和人文情怀通过强烈的肌理和色彩呈现于画面。他重塑了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山水”理念,让中国西北大地再次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载体。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丁方就努力在自己的艺术中建立“深度绘画”体系,他主要强调在人类普遍性基础上生存经验的独一无二性,并寻找一种绘画语言,既能充分表现中华大地的博大精神以及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丰厚底蕴,又饱含深厚的人文情怀。绘画语言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有机融合,是画家表达思想和情感最重要的媒介,对绘画语言占有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一个画家艺术水准高低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丁方先生在绘画语言上的贡献是杰出的,他那金工匠式的长期制作与反复晕染,使画面上每个角落都弥漫着色彩的苍茫、笔触的滞涩和金属的闷响,不仅为中国画坛横添了一种气势磅礴的画风,也为他悲剧式的艺术探索奠定了雄浑深沉的基调。丁方先生具有东西方文明史与艺术史的知识背景,他把东西方艺术史中的精华都囊括在自己的视野并有选择地融入自己的创作。如拜占庭圣像画中金属雕刻的视觉经验,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中坦培拉绘画柔和细腻的色彩、多层次的透明罩染技法及伦勃朗所赋予作品中的神圣之光在画面中都为他所用。丁方在绘画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面也是建立在其深刻的体验性之上,他将古典绘画的技法与现代艺术的观念、西方的光影与东方的书写、厚堆的肌理与透明的罩染……等矛盾因素有机的融入到自己的画面中。

3.深刻的文化反思,具有知识分子的担当

何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我认为它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去解读,前者是指对历史传统精神的解读与继承——这一历史传统不应只限于中国,而应扩展到整个东方世界乃至人类精神文化传统的精华。后者指现实生活中普遍大众的人文关怀,对现实中各种不公现象进行抗争的道德勇气,这一勇气支撑着艺术家作为社会良心的代言人。并通过自身艺术经验和情怀的熏陶与升华,使人们看到社会的良心与人性关怀的继续存在。丁方先生倡导“学者型艺术家”这一理念,即艺术家的知识分子性质,亦即画家不单是善于视觉观察和运用技巧的人,同时也应是具有立体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性的学者。

人类的精神因素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来进行表达,因此作为人类生活方式载体的物质必然要承载人类的各种精神要素,从这个角度来讲人类所创造的的物质与人类自身的精神有异质同构的关系。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载体,应承担起提升人类精神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讲,丁方先生在这条道路上行走着,并远远走在一大批艺术家的前面。

西方艺术有一个相对完善的发展体系,有几千年深厚的艺术积淀,有古代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交叉融合。其现代艺术形态以“反艺术”、“反经典”为口号,其核心内容是消解以往一切既定的艺术准则。而这一点在中国却相差甚远,中国以油画作为主要创作手法不足百年,没有足够的艺术传统和积淀可供当代艺术去消解,那么只能去反叛眼前的准则:传统绘画的文学性叙述,且对那些革命“主旋律”,“现实主义”作品进行解构,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仅有的“批判”对象了。于是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方力钧的“光头”形象、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周春芽的“绿狗”顺势而起、风风火火。关注现实是没有错的,但是应该以何种方式,或站在一个什么层面上来关注?这是一个艺术家应当考虑的事情。

自90年代以来,商业大潮和大众流行文化在中国汹涌而起,在物质繁荣的表象覆盖了广大的城市和乡村的同时,却是心灵的苦闷与精神的贫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包括西方在内,是一个人们普遍患上历史遗忘病和生存短视症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类垂直向度的经验被贬低,而平面向度的经验则被夸大,“精神文化”已成了一个可疑的词语,它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审美的丧失,价值的颠倒,构成了当下的时代特征。

那么,面对上述局面,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社群中的知识分子、学者和艺术家们,应该何为?丁方说到:“他们首要的职责是守护。这种守护是指在任何境况下,都要坚守一种对人类理想的坚持,对价值向度的关注,对真、善、美抱有希望。”他从来不认为从事艺术仅仅是为画出几幅好画的问题,而是要承担起更为根本性的人文关怀。造成中国当代艺术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当代艺术家文化的缺失,多数中国当代画家认识到画画不应只追求形象和色彩,而应赋予画面以哲学和思想内涵、亦或批判意识,具有这种认识当然是好的,但问题是多数画家并没有哲学思想内涵,何谈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

美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审美则是艺术的核心本质。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美学家莱辛说:“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他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必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必须服从美。”绘画创作是一种美的艺术,不管作者诉诸的是什么内容、表达的是什么情感,都必须以美的形式呈现在画面上。丁方先生提倡艺术要严肃和崇高,以探讨和体现人的本性问题

FhGtN9hOqbdl6eyTIWfoJqBNNSBQ!n600.jpg

丁方《耸立的赞歌》 2009-2010年 综合材料 7500px×5000px

为目标,“真正的艺术应该是使人身心愉悦、使人面向崇高,通过对人生的思考而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而这种艺术在当代鲜有表达,值得我们反思”。在理想之美和神性之美严重匮乏的当代艺术,丁方先生的绘画尤为难得,体现出了知识分子提升人类精神信仰的担当。

4.具有大历史观和大艺术观

所谓大历史观是指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具有国际性视野的研究历史的观念和方法,那么这种观念和方法也同样适用于艺术即所谓“大艺术观”。丁方先生作品中主要强调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他认为不应单是建立在民族文化传统中间,而应建立在对人类文明全面的阅读之上,中国的现代艺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还须积极吸取和借鉴人类历史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

意大利文艺复兴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全面复兴,已经过去500多年,它是人类的遗产,并非欧洲的专利,而恰恰在文艺复兴大师的身上体现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成果。文艺复兴时代艺术的伟大便在于它超越了民族、地域与文化的界限而建立起的“世界主义”观念,它充分吸取了古代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普遍价值的美。当今中国正大力倡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对中国来说恰恰有很深刻的鉴用。在艺术界人们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研究也日益热情高涨,概括起来主要以绘画材料与技法和史论两个层面进行。丁方先生对于文艺复兴的研究,有别于一般画家对大师作品局部的借鉴,或史论家单纯理论方面论述,他是

lrlg0mF4LCEZWuVVZxn-TphlHNuG!n600.jpg

丁方 《致敬佛鲁里——弹琴天使》 2011年 纸本、墨 2125pxx1500px

从绘画的、文化的、历史的、美学的、哲学的角度全面去诠释一种文化抱负,这种文化抱负是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启明星。当代艺术中缺少的并非单纯的绘画技巧或表现手法,而是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引领中华民族焕发出民族精神的艺术,当众学者、艺术家意识到要向人类艺术史上的高峰仰望学习的时候,丁方先生早已在这条路上走过了几十年,远远走在大部分人的前面。“文艺复兴系列”作品:《十二使徒》、《十二先知》、《卡西纳之战》、《安吉里之战》等,丁方先生用中国绘画材料仿古宣纸、毛笔、水墨来重新阅读和诠释大师经典作品,也是具有这样内在含义的,并通过对文艺复兴大师的阅读来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很多当代艺术家和学者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思想早已过时,而且是西方的产物,不值得我们当代中国人去研究和追求,在我看来其实恰恰相反,过时的并非文艺复兴的艺术,而是有些当代人的狭隘思想,文艺复兴大师们所追求的是柏拉图笔下至善至美的永恒,即所谓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正因为大师们这些至高的追求而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神秘的芳容,拉斐尔所描绘优美高贵的圣母子,米开朗基罗的鸿篇巨制《西斯廷天顶画》……这些理想之美和神性之美恰恰是我们当代艺术中所严重匮乏的,那些在艺术市场上纵横的所谓“当代艺术”,有些为吸引人们的目光不惜玩弄各种花招,制造爆炸性新闻,有些甚至对艺术进行完全没有道德底线的亵渎。

艺术的价值所在理应是其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完美统一,不可偏颇。物质层面是很容易理解的,包括作品所用的材料品质、技法难度、题材等一切可见之物。拜

FmvWJSSCcRwyCiVlGD5t-Dw8Lgzr!n600.jpg

丁方 《达·芬奇——书与手》 2011年 纸本、墨 1500pxx2125px

占庭艺术所用的马赛克、镶金银,文艺复兴绘画圣母蓝袍所用的阿富汗青金石及其它一些珍贵颜料,其材质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价值,那么用这些材料完成的作品价值大小也就不言而喻了。达·芬奇做为文艺复兴巨匠,其对艺术及科学的探索和执着令当代艺术家汗颜。《蒙娜丽莎》用现代科技X光学分析其画面技法,是达·芬奇由三十多遍的颜料涂层,历时四年得以完成,而且他创造了一个肖像范式,这就是它即使在六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大放光彩的原因。精神层面听起来有些玄虚深奥,而对于文艺复兴大师来说则是恰恰对作品在精神层面的高度关注而赋予物质材料,才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滋养和物质遗产。当代艺术也只有充分的对其吸收继承才能领悟到其内在精髓,在此基础上发挥创造力,也才能创作出有价值的艺术作品。而当代艺术的失败在于只有“创造”而没有继承。可想而知,没有继承的创造是多么的肤浅和无力。

  三.综述

东西方世界本是一个整体且当今要发生更为密切的联系,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这两个文化域联系必将更加密切。作为当代艺术家,我们需保持多维度的艺术视角,从理论和艺术实践两个层面齐头并进,乃至形成一个良好的艺术局面。从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来看,凡是一个有活力的文明域,能对历史中各种高级文明充分吸纳又不失自我的时候,她将迎来一个伟大的时代,继而出现一批大家,中国正在向这个方向前进着。调侃与搞怪的艺术即使有理由存在,也不应在舞台上大放光彩而充斥在每个人的心灵,我们仍需要崇高与严肃的艺术来提升人们的精神高度。

在这里我仍想说明,丁方先生多维一体的艺术理念对我们当代艺术教育具有几点重要的启示:1.艺术家要深深植根母土,从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2.艺术不是无源之水,不会凭空而出,好的艺术一定是在丰富而深刻的体验基础上生成的。3.需具备国际性视野的大历史观和大艺术观。4.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知识分子的文化批判立场,对真、善、美抱有希望。

参考文献:

1.丁方.《我心在高原》[M].三联书店.2004年版 .第7页.

2.丁方.《元风景——丁方油画展》[M].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年.

3.丁方.与永恒同行——深度绘画手记[J].《天涯》,2003年05期.

4.丁方.《为晨曦而流浪大地》[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205页.

5.莱辛.《拉奥孔》[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6.丁方.人类形象之美 [J].《美术》,2010年04期.

7.丁方.我对艺术家情怀的认识 [J].《美术观察》2006年09期. 

8.丁方.《丁方画集》[M].广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序言.

9.杨学生.林风眠-苏天赐-丁方:值得回望的三代精神传承[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4月.

10.注:本论文部分章节参考丁方先生讲课笔记及学术研讨会。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