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an】马铭泽

优看

“王者荣耀”里也没有少了花木兰的角色设定。面对救亡图存的大历史,中国的“女性”从来没有自甘弱者,建国初期“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同工同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一种性别平等的观念自然地植入社会主义女性的意识当中。她们并不背负《圣经》中受到引诱的道德原罪,也不将生理的差异视为谈判的筹码,直到改革开放前,绿军装、蓝布褂子作为一种劳动的审美,都不带有具体的性别意识。


人们往往把目光聚焦在时代的先锋,以标签化的方式帮助记忆,而忽略了更具意义的中间过程。随着政治经济的改革和文化的开放,“街上流行红裙子”唤起中国女性被压抑的性别意识。此时,“时尚”的风潮与“半边天”的价值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过渡审美。这种审美不同于西方社会平权运动中的中性装扮或者去性别化的政治层面的探讨,而是一种文化转型中的“个性美”与“集体美”的中间状态。


并非“卡通一代”、“游戏一代”抑或“果冻一代”,1983年生于沈阳的马铭泽,于鲁迅美术学院完成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相对传统的东北文化和老工业区的价值观念在她的作品中凝聚成一种朴素和干练的气质。她通过画身体、画生活来不断地寻找属于她的创作主题——一种混杂着集体价值和个性生活的绘画语言成为能代表她创作的样式。


【UCan】马铭泽

墨水 Ink 70×80cm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011


在她的一些列作品中,规则的横线、竖线支持画面的结构,不加感情色彩的黑白则是她对画面去感情化的处理。“白衬衣”是现代生活无性别“制服”的标准,在《墨水》中“黑白”和“直线”被抽离成极端的形式,她用最简洁的画面元素描绘了一种上世纪90年代风格的标准着装。白衬衫代表仪式感,钢笔是前电子时代知识分子的标准像。钢笔漏水的普遍细节成为马铭泽关于时代记忆的敏感之处,这是对“制服”的玷污,在一个物质生活并不发达的时代中令人扼腕可惜。垂直于画面的衬衣前襟有意识地地消解掉衣服里包裹的身体的性别身份,一件衬衣的细节,交代出马铭泽对于时代的明确记忆和无意于性别身份的主观意识。同时,去感情化的形式处理可以被视为一种工业背景中标准审美的显现,这不能说与东北工业基地的背景没有关系。


【UCan】马铭泽

S的房间 S's Room 120×150cm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015


【UCan】马铭泽

衣柜 Wardrobe 220×175cm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016


一系列描绘身体和生活细节的作品可以被视为一种明确的女性视角。正如我们对新中国女性文化传统和外来性别意识共同作用的探讨,在马铭泽的作品中,一种对“性别”主观的描绘和不自觉的“去性别”意识交织成她这系列创作的“中性”样式。


【UCan】马铭泽

不看手表的人 The Watch Isn't a Timepiece 60×100cm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015


《不看手表的人》强调“不看”的细节,作为身份的象征物,“手表”在这里已经不被视作计时的工具,而是一种职场生活方式的隐喻。白衬衣再次出场,以时尚博主指导的样式将领子竖起,袖子挽起,露出充满力量感的手臂再次回到对“劳动美”的指涉。


【UCan】马铭泽

尊敬的No.1 The Respectful No.1 220×150cm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016


《尊敬的No.1》是马铭泽最极端的表达。中心对称的画面结构,弯腰鞠躬的动作凸显女性臀腿的线条,这也许是她对“男权”审美最强烈的对抗。但是意识深处的文化基因并不带有男女性别的二元对立,对肤色的弱化将性感的尺度降到最低,冷灰的色调反而显现出大理石雕塑的质感,在头发高纯度重色的对比下,这个画面呈现的是一个健康协调的女性背影,在有设计感的光线中白色衣裤传达出一种还带着洗衣液香味的清洁感受。


马铭泽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女艺术家,从传统价值中衍生出来的文化视角有别于西方对“性别”非此即彼的认知,并且,这也不是一种intersex“间性”的妥协性措辞。不牵扯政治是否正确的表述,她是具有时代属性和地域文化意识的典型。也许我们应该摘掉全球一体的知识标签去深入感受马铭泽的作品。更何况她还有《安静的诗No.2》这样的作品不能被放在这样的语境中去探讨。


【UCan】马铭泽

安静的诗No.2 Tranquil Poetry NO.2 190×270cm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015



0次浏览